2012年7月31日星期二

27-07-12

27-07-12

27-07-12

27-07-12

27-07-12

27-07-12

27-07-12

27-07-12

27-07-12

27-07-12

26-07-12

26-07-12

26-07-12

26-07-12

26-07-12

26-07-12

26-07-12

26-07-12

26-07-12

26-07-12

25-07-12

25-07-12

25-07-12

25-07-12

25-07-12

25-07-12

25-07-12

25-07-12

25-07-12

25-07-12

24-07-12

24-07-12

24-07-12

24-07-12

24-07-12

24-07-12

24-07-12

24-07-12

24-07-12

24-07-12

23-07-12

23-07-12

23-07-12

23-07-12

23-07-12

23-07-12

23-07-12

23-07-12

23-07-12

23-07-12

2012年7月22日星期日

22-07-12

22-07-12

22-07-12

22-07-12

22-07-12

22-07-12

22-07-12

22-07-12

22-07-12

22-07-12

22-07-12

2012年7月21日星期六

21-07-12

21-07-12

21-07-12

21-07-12

21-07-12

21-07-12

21-07-12

21-07-12

21-07-12

21-07-12

20-07-12

20-07-12

20-07-12

20-07-12

20-07-12

20-07-12

20-07-12

20-07-12

20-07-12

20-07-12

2012年7月19日星期四

19-07-12

19-07-12

19-07-12

19-07-12

19-07-12

19-07-12

19-07-12

19-07-12

19-07-12

19-07-12

18-07-12

18-07-12

18-07-12

18-07-12

18-07-12

18-07-12

18-07-12

18-07-12

18-07-12

18-07-12

2012年7月17日星期二

17-07-12 存財於信徒

佛光禪師為了推動佛教的發展,創辦了許多佛教的事業,弟子們為了達成禪師的理想,很努力地向信徒勸募,鼓勵信徒布施做功德。
  
  有一次佛光禪師出外弘化回來,弟子們競相來向禪師報告個人勸募功德的成績,弟子普道很得意地說:「師父!今天有一位大施主,布施了一百兩銀子,他說,作為我們興建大雄寶殿的基金。」
  
  弟子普德聽了,也報告說道:「師父!城內的陳居士來拜望您,我帶他巡禮各處的殿堂,他奉獻給我們全年的道糧!」
  
  寺中的香燈師、知客師等都向佛光禪師說明信徒的喜捨發心,只見佛光禪師皺起眉頭,制止大家發言,並開示弟子們說道:「你們大家都辛苦了,可惜化緣太多,沒有功德!」
  
  大家不解,問道:「為什麼化緣多反而不好呢?」
  
  佛光禪師道:「把錢財儲存於信徒,讓信徒富有起來,佛教才能富有!不可經常要信徒捐獻這個功德,贊助那項佛事,殺雞取卵,何其愚痴!等到有一天信徒們不勝負擔,佛教還有什麼護法長城呢?」
  
  佛光禪師這一番語重心長的言語,實在值得大家玩味與深思!佛教所云布施,要在「不自苦,不自惱」的原則下進行,而且布施者應該細水長流,不可硬性募化。
  
  學佛之人,如果有禪,不但為自己想,更為別人想,哪能說禪者只重悟道,不重慈悲呢?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7-07-12 悟與不悟

有一學僧,非常恭敬地請問慧林慈受禪師道:「禪者悟道時,對於悟道的境界和感受,說得出來嗎?」
  
  慈受:「既是悟的道,說不出來。」
  
  學僧:「說不出來的時候,像什麼呢?」
  
  慈受:「像啞巴吃蜜!」
  
  學僧:「當一個禪者沒有悟道時,他善於言詞,他說的能夠算禪悟嗎?」
  
  慈受:「既未悟道,說出的怎能算做禪悟呢?」
  
  學僧:「因為他講得頭頭是道,如果不算作禪悟,那他像什麼呢?」
  
  慈受:「他像鸚鵡學話!」
  
  學僧:「啞巴吃蜜與鸚鵡學話,有什麼不同呢?」
  
  慈受:「啞巴吃蜜,是知,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鸚鵡學話,是不知,如小兒學話,不解其義。」
  
  學僧:「然則,未悟的禪者,如何說法度生呢?」
  
  慈受:「自己知道的給他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不要給他知道。」
  
  學僧:「老師現在是知抑是不知!」
  
  慈受:「我是如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也如鸚鵡學講話,講得非常像。你說我是知呢?還是不知呢?」
  
  學僧於言下有省。
  
  禪悟的境界是怎麼樣?這實在是無法說明的,歷代祖師用打用罵,硬是不肯說話,佛陀甚至講,我所說法,皆非佛法,這不是笑話,因為不用言說的佛法,才是佛法。佛法、禪心,是自證的境界,是從無分別的平等性智而了知的,這不是黃蓮,應該是甜蜜;這不是鸚鵡,應該是菩薩。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7-07-12 十事開示

有學僧問寂室禪師道:「請問老師!在禪門中,應該具備些什麼條件,才能進入禪道?」
  
  寂室禪師回答道:「獅子窟中無異獸,象王行處絕狐蹤。」
  
  學僧又問道:「參禪不參禪有什麼不同?」
  
  寂室禪師道:「生死路頭君自看,活人全在死人中。」
  
  學僧再問道:「學禪究有何益?」
  
  寂室禪師道:「勿嫌冷淡無滋味,一飽能消萬劫災。」
  
  學僧聽後,對參禪生大信心,一日領學者數十人,跪求寂室禪師開示大眾參禪法要,禪師因見大眾心誠,故即以十事開示大眾道:
  
  「學禪者應注意如下十事:
  
  一者、須知生死事大,無常迅速,須臾不可忘失正念。
  
  二者、須於行住坐臥,檢束身心,任何時刻不犯律儀。
  
  三者、須能不執空見,不誇自我,精進勇敢勿墮邪戰。
  
  四者、須攝六根正念,語默動靜,遠離妄想拋開煩惱。
  
  五者、須有求道熱忱,靈明不昧,魔外窟中施於教化。
  
  六者、須能廢寢忘食,壁立萬仞,豎起脊樑勇往向前。
  
  七者、須究西來佛意,念佛是誰,哪個是我本來面目。
  
  八者、須參話頭禪心,工夫綿密,不求速成任重道遠。
  
  九者、須要寧不發明,雖經萬劫,不生二念紹隆如來。
  
  十者、須能不退大心,洞然菩提,興隆佛法續佛慧命。
  
  以上十事,諸仁者不知能會也?」
  
  眾學僧聽後,歡喜踴躍,無不誓願奉行。
  
  寂室禪師的十事開示,豈止參禪者的座右銘,即任何修行均當如此。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7-07-12 第一課

有一位學僧大年非常醉心於佛像的雕刻,但由於缺乏專家的指導,所雕塑出來的佛像總不盡滿意,故下定決心出外參學,他專程去拜訪無德禪師,希望能傳授他有關這一方面的知識與技巧。
  
  每天大年到法堂時,無德禪師便放一塊寶石在他手中,命他捏緊,然後天南地北的跟他閒聊,除了雕刻方面的事外,其他一切都談,約一個小時後,無德禪師拿回寶石,命大年回禪堂用功。
  
  就這樣連續過了三個月,無德禪師既未談到雕刻的技術,甚至都未談到為什麼放一塊寶石在他手中,終於,大年有點不耐煩,但也不敢詢問無德禪師,一天,無德禪師仍照往常一樣,又拿一塊寶石放在他手裡,準備談天。
  
  大年一接觸那塊寶石,便覺得不對勁,立刻脫口而出說道:「老師!您今天給我的,不是寶石。」
  
  無德禪師問道:「那是什麼呢?」
  
  大年看也不看,就說道:「那只是一塊普通的石塊而已。」
  
  無德禪師欣悅地笑著說:「對了,雕刻是要靠心手一致的功夫,現在你的第一課算是及格了。」
  
  世間一般人學習技能,總希望速成,甚至學佛的人,也希望當生成就,立地成佛,孰不知「不經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千年古松不是一日長大的。」「要得工夫深,鐵杵磨成繡花針。」悟,雖只一刻,但要能歷經長期的修持,修道者要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凡事耐煩,這才是學者應修的第一課。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7-07-12 威德與折福

南北朝時的僧稠禪師住在嵩山的時候,寺中有僧眾百人,每天靠著一個自然湧出的泉水飲用,有一天忽然有一個婦女穿著一件既髒又污穢的衣服,兩腿夾住一隻掃帚坐在噴泉的石階上,聽僧眾們誦經,眾人當她是瘋子,齊力要驅逐她出去。這位婦女看到這種情形,心裡非常生氣,就用腳踢著泉水,泉水立刻枯竭,她也隨著不見了。
  
  當時在旁的僧眾非常惶恐,大家知道闖禍,便將此事一五一十地告訴僧稠禪師,禪師面露笑容,從寺裡慢慢地走出寺外,口裡三呼叫著:「優婆夷!優婆夷!優婆夷!(在家學佛的婦女)」
  
  話猶未完,剛才那位衣衫襤褸的婦女應聲出現,禪師對她說道:「眾僧正在行道,妳應善加護持,不可搔擾!」
  
  優婆夷於是便用腳輕輕地撩動枯竭的噴泉一下,水就又冒上來。這時大家都很感激僧稠禪師的威德與神異。
  
  後來齊文宣帝每逢辦完了國事,便帶著衛士到寺裡參謁問道,但是每次僧稠禪師隨任文宣帝來來往往,卻從不曾迎送過一次,事情經常如此,弟子們有的看不過去,便勸諫老師說道:「禪師!陛下每次降臨禮佛,對佛法弘傳,大有幫助,而禪師卻從不迎送,恐怕會遭受非議吧!」
  
  僧稠禪師不以為然地說道:「從前賓頭盧有一次迎王七步,致使國王蒙難七年,我的道德雖比不上別人,但我不能使皇上折福。」
  
  論一般世俗的看法,齊文宣帝是國王,但在真理的王國中說,僧稠禪師是當時的法王,國王與法王,究竟誰為最尊?在僧稠禪師前不久,東晉慧遠大師正在倡導「沙門不敬王者」,他有名的高論是「袈裟非朝廷之服,盂豈廟堂之器?」僧稠禪師不迎王者,大概就是這個意義了。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7-07-12 大小不二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問智常禪師道:「佛經上所說的『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麼可能容納那麼大的一座須彌山呢?過分不懂常識,是在騙人吧?」
  
  智常禪師聞言而笑,問道:「人家說你『讀書破萬卷』,可有這回事?」
  
  「當然!當然!我豈止讀書萬卷?」李渤一派得意洋洋的樣子。
  
  「那麼你讀過的萬卷書如今何在?」
  
  李渤抬手指著頭腦說:「都在這裡了!」
  
  智常禪師道:「奇怪,我看你的頭顱只有一粒椰子那麼大,怎麼可能裝得下萬卷書?莫非你也騙人嗎?」
  
  李渤聽後,腦中轟然一聲,當下恍然大悟。
  
  一切諸法,有時從事上去說,有時從理上去解,要知宇宙世間,事上有理,理中有事,須彌藏芥子是事,芥子納須彌是理,若能明白理事無礙,此即圓融諸法了。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7-07-12 不像個人

坦山禪師和雲昇禪師,同師學道參禪,但兩人性格迥異,師兄坦山放浪不拘小節,甚至煙酒不戒,為人所恥,而師弟雲昇為人莊重,不苟言笑,弘法利生,甚受信徒的尊敬。一天,坦山正在渴酒,雲昇從坦山的房門前經過,坦山叫他道:「師弟!請來喝一杯酒如何?」
  
  雲昇禪師不屑地譏嘲道:「沒有出息,煙酒不戒,還能修道嗎?」
  
  坦山仍微笑道:「不管那許多,來一杯如何?」
  
  雲昇邊走邊道:「我不會喝酒!」
  
  坦山不高興地道:「連酒都不會喝,真不像一個人!」
  
  雲昇聽後,停下腳步,大怒道:「你敢罵人!」
  
  坦山不解似地問道:「我何時罵人?」
  
  雲昇道:「你說不會喝酒,就不像人,這不是明明罵我嗎?」
  
  坦山:「你的確不像人!」
  
  雲昇:「我怎麼不像人?你說!」
  
  坦山:「我說你不像人,就是不像人!」
  
  雲昇:「好!你罵!我不像人像什麼?你說!你說!」
  
  坦山:「你像佛!」
  
  雲昇聽後,啞然不知如何。
  
  禪門之中,很多奇僧異士,實在不能用一般眼光看他們。例如金山妙善禪師,眾皆認為他瘋瘋顛顛,但他大智大行:宋朝道濟,大家都知道他酒肉不改,不守清規,但他是得道神僧。佛教史上有羅什吞針的美談,《維摩經》裡有金粟酒肆的舉示,禪者,在乾屎橛中都能表示禪機,其他又怎說不能?
  
  如坦山禪師者和師弟雲昇禪師風格不同,但其修道證悟境界,就不能用一般常情論斷了。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7-07-12 心淨國土淨

有一位虔誠的佛教信徒,每天都從自家的花園裡,採擷鮮花到寺院供佛,一天,當她正送花到佛殿時,碰巧遇到無德禪師從法堂出來,無德禪師非常欣喜地說道:「妳每天都這麼虔誠的以香花供佛,依經典的記載,常以香花供佛者,來世當得莊嚴相貌的福報。」
  
  信徒非常歡喜地回答道:「這是應該的,我每次來寺禮佛時,自覺心靈就像洗滌過似地清涼,但回到家中,心就煩亂了,作為一個家庭主婦,如何在煩囂的塵市中保持一顆清淨純潔的心呢?」
  
  無德禪師反問道:「妳以鮮花獻佛,相信妳對花草總有一些常識,我現在問妳,妳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鮮呢?」
  
  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鮮的方法,莫過於每天換水,並且於換水時把花梗剪去一截,因花梗的一端在水裡容易腐爛,腐爛之後水分不易吸收,就容易凋謝!」
  
  無德禪師道:「保持一顆清淨純潔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樣,我們生活環境像瓶裡的水,我們就是花,唯有不停淨化我們的身心,變化我們的氣質,並且不斷的懺悔、檢討、改進陋習、缺點,才能不斷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糧。」
  
  信徒聽後,歡喜作禮感謝說道:「謝謝禪師的開示,希望以後有機會親近禪師,過一段寺院中禪者的生活,享受晨鐘暮鼓,菩提梵唱的寧靜。」
  
  無德禪師道:「妳的呼吸便是梵唱,脈搏跳動就是鐘鼓,身體便是寺宇,兩耳就是菩提,無處不是寧靜,又何必等機會到寺院中生活呢?」
  
  古德說:「熱鬧場中作道場。」寧靜,只要自己息下妄緣,拋開雜念,哪裡不可寧靜呢!深山古寺,如果自己妄想不除,就算住在深山古寺,一樣無法修持,禪者重視「當下」,何必明天呢?「參禪何須山水地,滅卻心頭火亦涼。」即此之謂。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7-07-12 十後悔

有一學僧問雲居禪師道:「弟子每做一事,事後總不勝懊悔,請問老師,為什麼我有那麼多的懊悔呢?」
  
  雲居禪師道:「你且先聽我的十後悔:
  
  一、逢師不學去後悔;
  
  二、遇賢不交別後悔;
  
  三、事親不孝喪後悔;
  
  四、對主不忠退後悔;
  
  五、見義不為過後悔;
  
  六、見危不救陷後悔;
  
  七、有財不施失後悔;
  
  八、愛國不貞亡後悔;
  
  九、因果不信報後悔;
  
  十、佛道不修死後悔;
  
  這以上十種後悔,你是哪種後悔?」
  
  學僧摸摸頭腦,無可奈何地說道:「老師!看起來這些後悔,都是我的毛病!」
  
  雲居禪師道:「你知道既是毛病,就要火速治療呀!」
  
  學僧問道:「我就是因為不懂得治療,所以懇請老師慈悲開示!」
  
  雲居禪師開示道:「你只要把十後悔中的『不』字改為『要』字就可以了,例如:『逢師要學,遇賢要交,事親要孝,對主要忠,見義要為,見危要救,得財要施,愛國要貞,因果要信,佛道要修。』這一字的藥,你好好服用!」
  
  人的惡習,往往不到黃河不死心,不見棺材不掉淚,假如能慎於始,就不會事後懊悔了。經云:「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眾生總是果報現前時才會後悔,如能夠事先予以肯定,即不後悔了。
  
  對好事,太多的否定,當然就會後悔;假如對好事肯定,對壞事否定,那就不會後悔了。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7-07-12 一坐四十年

佛窟惟則禪師,宋朝長安人,少年出家後,在浙江天台山翠屏岩的佛窟庵修行。
  
  他用落葉鋪蓋屋頂,結成草庵,以清水滋潤咽喉,每天只在中午採摘山中野果以充腹飢。
  
  一天,一個樵夫路過庵邊,見到一個修道老僧,好奇地向前問道:「你在此住多久了?」
  
  佛窟禪師回答道:「大概已易四十寒暑。」
  
  樵夫好奇地再問道:「你一個人在此修行嗎?」
  
  佛窟禪師點頭道:「叢林深山,一個人在此都已嫌多,還要多人何為?」
  
  樵夫再問道:「你沒有朋友嗎?」
  
  佛窟禪師以拍掌作聲,好多虎豹由庵後而出,樵夫大驚,佛窟禪師速說莫怕,示意虎豹仍退庵後,禪師道:「朋友很多,大地山河,樹木花草,蟲蛇野獸,都是法侶。」
  
  樵夫非常感動,自願皈依作為弟子。佛窟對樵夫扼要的指示佛法的心要道:「汝今雖是凡夫,但非凡夫;雖非凡夫,但不壞凡夫法。」
  
  樵夫於言下契入,從此慕道者紛紛而來,翠屏岩上白雲飄空,草木迎人,虎往鹿行,鳥飛蟲鳴,成為佛窟學的禪派。
  
  一坐四十年,用普通的常識看,四十年是漫長的歲月,但證悟無限時間,進入永恆生命的聖者,已融入大化之中的惟則禪師,這只不過一瞬之間而已。在禪者的心中,一瞬間和四十年,並沒有什麼差距。
  
  禪者的悟道中,他所悟的是沒有時空的差距,沒有人我的分別,沒有動靜的不同,沒有生佛的觀念(眾生與佛)。
  
  「雖是凡夫,但非凡夫之流」,因為人人有佛性,真理之中絕生佛之假名,哪有是凡夫非凡夫的分別?「雖非凡夫,但不壞凡夫法」,禪者悟道,不破壞另有建立,不壞萬法,而已超越萬法了。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2012年7月16日星期一

16-07-12 何法示人?

臨濟禪師與鳳林禪師交往時,有一次鳳林禪師問道:「我有一個問題想請教您,不知您願不願意回答?」
  
  臨濟禪師回答道:「誰不知道鳳林上人是位大詩人,我可不要挖自己的肉作瘡!不過我倒很好奇您的問題是什麼?」
  
  鳳林:「海月澄無影,遊魚獨自迷。」
  
  臨濟:「海月既無影,遊魚何得迷?」
  
  鳳林:「觀風看浪起,翫水野帆飄。」
  
  臨濟:「孤輪獨照江山靜,長嘯一聲天地秋。」
  
  鳳林:「任將三寸輝天地,一句臨機試道看。」
  
  臨濟:「路逢劍客須呈劍,不是詩人莫獻詩。」
  
  鳳林至此已無話可說,於是臨濟禪師乃吟頌著:
  
  「大道絕同,任向西東;
  
  石火莫及,電光罔通。」
  
  後來溈山禪師看到這句頌詞,就問仰山禪師道:「其速度之快,既然連石頭的火花都追不上,甚至連閃電的光線也都達不到,那麼古聖先賢又用什麼方法來教導後學呢?」
  
  仰山:「老師您的意思呢?」
  
  溈山:「只要是能言說的,皆無實義。」
  
  仰山:「我並不以為然。」
  
  溈山:「為什麼呢?」
  
  仰山:「凡所言說,皆是佛法;凡所佛法,皆在心源;心念一動,遍十方界,石頭之火,雷電之光,均不及心快。」
  
  溈山:「確實不錯,海月也好,遊魚也好,風浪也好,帆船也好,寂靜的江山,蕭條的秋天,詩人劍客,天地機遇,總在心中,何關迷悟?何關遲速?」
  
  禪者好問,因為他們對人生,佛道、禪心,充滿疑問,但另一方面的回答,往往又答非所問,看起來答問沒有關連,但實際上絲絲入扣,緊密相連。所謂真理,有時同中有異,有時異中有同,其實同異皆一如,動靜皆一如,東西皆一如,空有皆一如,迷悟皆一如。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6-07-12 無言之教

有一個學僧,請示夾山善會禪師道:「從古以來,歷代祖師都立下言教訓示後人,禪師為什麼卻無言教?」
  
  善會:「三年不吃飯,目前無飢人。」
  
  學僧:「既是無飢人,我為什麼沒有開悟?」
  
  善會:「只為迷悟迷卻了你,請聽我偈:
  
  『明明無悟法,悟法卻迷人;
  
  長舒兩腳睡,無偽亦無真。』」
  
  學僧:「十二分教及祖師西來意,可以說都是悟法悟人,禪師為什麼說沒有悟法亦沒有迷人?」
  
  善會:「那些西來意是老僧的坐墊,你問西來意,為什麼不問你自己的己意?」
  
  學僧:「我不明己意是什麼?我只問禪師究竟要以何法示人?」
  
  善會:「虛空無掛針之壁,子虛徒撚線之功。你為什麼一定要畫蛇添足呢?會嗎?」
  
  學僧:「不會。」
  
  善會:「以我看維摩居士的居家梵行,釋迦如來的觀機說法,都是多此一舉。」
  
  學僧:「難道聖教均一無可取嗎?」
  
  善會:「可取的應該都不是聖教!」
  
  學僧:「若無言教,學僧怎能開悟呢?」
  
  善會:「自己的西來意,何要別人的言教?」
  
  學僧終於心有所悟。
  
  所謂禪者,離文字相,離語言相,離心緣相,用言教說法,離禪很遠。因為禪不可說,能說的都不是禪。「言語道斷」,這是歷代祖師的信條。所以自古以來,只要談禪,開口便打。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但佛陀說:「我沒有說過一個字。」這不是說謊,這是真實的,因為既是「真理」,你說了不增,未說不減,「三年不吃,並無飢餓的人。」你道得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6-07-12 虱子是什麼做

有一天蘇東坡和秦少游在一起吃飯,兩個人因為才華都很高,往往為了談學論道,互不相讓。這天吃飯的時候,剛好看到一個人走過,由於許多天沒有洗澡,身上爬滿了虱子,蘇東坡就說:「那個人真髒,身上的污垢都生出虱子來了!」秦少游堅持異議說:「才不是呢,虱子是從棉絮中長出來的!」兩人各持己見,爭執不下,便決定去請佛印禪師做個公道,評論虱子是怎麼成的,並且互相爭議輸的人要請一桌酒席。
  
  蘇東坡求勝心切,私下便跑到佛印禪師那裡,請他務必要幫自己的忙。過後,秦少游也去請禪師幫忙,佛印禪師都答應了他們。兩人都以為穩操勝算,放心地等待評判的結果,禪師評斷說:「虱子的頭部是從污垢中生出來的,而虱子的腳部卻是從棉絮中長出來的。」
  
  禪師做了一次美妙的和事佬,有詩云:
  
  「一樹春風有兩般,南枝向暖北枝寒;
  
  現前一段西來意,一片西飛一片東。」
  
  這首詩告訴我們什麼呢?就是「物我的合一」,物我是一體的,外相的山河大地就是內在的山河大地,大千世界就是心內的世界,物與我之間已沒有分別,而將它完全調和起來,好比一棵樹上,雖然接受同樣的空氣、陽光、水分,但樹葉卻有不同的生機,而能彼此無礙的共存於同一株樹上。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6-07-12 蠅子投窗

空門不肯出,投窗也太痴;
  
  千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
  
  這首詩的作者古靈禪師,是在百丈禪師那裡開悟的。悟道後的禪師感於剃度恩師的引導,決定回到仍然未見道的師父身旁。
  
  有一次年老的師父洗澡,古靈禪師替他擦背,忽然拍拍師父的背說:「好一座佛堂!可惜有佛不聖。」師父聽了便回頭一看,禪師趕緊把握機緣又說:「佛雖不聖,還會放光哩!」但是師父仍然不開悟,只覺得徒弟的言行異於常人。
  
  又有一次,師父在窗下讀經,有一隻蒼蠅因為被紙窗擋住了,怎麼飛也飛不出去,把窗戶撞得價響,於是又觸動古靈禪師的禪思說:「世間如許廣闊,鑽他驢年故紙。」並且做了上面那首詩偈,意思是說:蒼蠅!你不曉得去尋找可以出去的正道,卻死命的往窗戶鑽,即使身首離異也不能出頭呀!暗示師父參禪應該從心地去下功夫,而不是「鑽故紙」的知解啊!
  
  師父看到這個參學回來的弟子,言語怪異,行徑奇特,於是問他是什麼道理?古靈禪師便把他悟道的事告訴了師父,師父感動之餘,於是請他上台說法,禪師陞座,便說道:「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意思是說我們的心性就好像一塊黃金,即使放在污水裡,也不失它的光澤,只是我們沒有去發覺而已。去除了這些污染,我們的佛性就能展現出來。師父聽了徒弟說法終於開悟了。
  
  這首詩為我們揭示了兩個世界,向前的世界和向後的世界,向前的世界雖然積極,而向後的世界卻更遼闊,我們唯有看清這兩個世界,才真正擁有了世界。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6-07-12 一得一失

南泉普願禪師問一學僧道:「夜來好風?」
  
  學僧:「夜來好風。」
  
  南泉:「吹折門前一顆松。」
  
  學僧:「吹折門前一顆松。」
  
  南泉禪師轉身又問旁邊站立的侍者道:「夜來好風。」
  
  侍者:「是什麼風?」
  
  南泉:「吹折門前一顆松。」
  
  侍者:「是什麼松?」
  
  南泉普願禪師聽後,深有感觸,不禁就慨嘆道:「一得一失!」
  
  南泉禪師說後,又再重問學僧道:「你將來要做什麼?」
  
  學僧:「不做什麼!」
  
  南泉:「應該要為眾生做馬牛!」
  
  學僧:「應該要為眾生做馬牛!」
  
  南泉禪師又再轉身問身旁的侍者道:「你將來要做什麼?」
  
  侍者:「要做像老師您這樣的人物!」
  
  南泉:「應該要為眾生做馬牛!」
  
  侍者:「為什麼要為眾生做馬牛?」
  
  南泉禪師看看二人,放大聲音仍然慨嘆道:「一得一失!」
  
  南泉禪師的學僧,是入門的學僧,侍者是門外的侍者,俗語說:「行家前面一開口,就知有沒有。」如這兩個學僧和侍者,禪語的深淺,從回答的言論中一聽即知了。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6-07-12 吃飯睡覺

修學律宗的有源請教大珠慧海禪師說:「和尚修道,有沒有秘密用功的法門?」
  
  大珠:「有!」
  
  有源:「如何秘密用功?」
  
  大珠:「肚子餓時吃飯,身體睏時睡覺。」
  
  有源不解地說道:「一般人生活都要吃飯睡覺,和禪師的用功不是都相同嗎?」
  
  禪師:「不同。」
  
  有源:「有什麼不同?」
  
  禪師:「一般人吃飯時百般挑剔,嫌肥揀瘦,不肯吃飽,睡時胡思亂想,千般計較。」
  
  吃飯睡覺是多麼簡單的事,可是今天究竟有多少人能舒舒服服的吃飯,安安逸逸的睡覺?可見最平常的事到達平常心的境界,是須經過無數不平常的修持。禪師們多在「用功」,快快樂樂的把飯吃飽,安安靜靜的把覺睡好。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6-07-12 緣起性空

彌蘭陀王非常尊敬有過禪悟的那先比丘,那先比丘從禪修中證悟的智慧,出言吐語,充滿了慧思靈巧。有一天,彌蘭陀王向那先比丘道:「眼睛是你嗎?」
  
  那先比丘笑笑,回答道:「不是!」
  
  彌蘭陀王再問:「耳朵是你嗎?」
  
  那先比丘再回答道:「不是!」
  
  「鼻子是你嗎?」
  
  「不是!」
  
  「舌頭是你嗎?」
  
  「不是!」
  
  「那麼,真正的你就只有身體了?」
  
  「不,色身只是假合的存在。」
  
  「那麼『意』,是真正的你?」
  
  「也不是!」
  
  彌蘭陀王經過這些問答,最後問道:「既然眼耳鼻舌身意都不是你,那麼你在哪裡?」
  
  那先比丘微微一笑,反問道:「窗子是房子嗎?」
  
  彌蘭陀王一愕,勉強回答:「不是!」
  
  「門是房子嗎?」
  
  「不是!」
  
  「磚、瓦是房子嗎?」
  
  「不是!」
  
  「那麼,床椅、樑柱才是房子嗎?」
  
  「也不是!」
  
  那先比丘悠然一笑道:「既然窗、門、磚、瓦、樑柱、床椅都不是房子,也不能代表這個房子,那麼,房子在哪裡?」
  
  彌蘭陀王恍然大悟!
  
  彌蘭陀王悟了什麼?「緣起性空」,大地山河,宇宙萬有,那是因緣和合的存在,沒有因緣,就沒有一切!世間上沒有單獨存在的東西,一切假因緣而生,一切是自性空。緣起性空,應該就是禪!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6-07-12 哭笑無常

自古以來,「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馬祖禪師和百丈禪師是禪門兩大功臣。
  
  一天,馬祖禪師和百丈禪師在散步,忽見一群野鴨子飛過去。馬祖問道:「那是什麼?」
  
  百丈禪師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是一群野鴨子!」
  
  馬祖禪師問:「飛到哪裡去了?」
  
  百丈禪師答:「飛過去了!」
  
  馬祖用力捏了一下百丈的鼻子,百丈痛得大叫!馬祖便指著百丈的鼻子問:「不是在這裡嗎?你怎可說飛過去了?」
  
  百丈聽後,廓然大悟!但他一句話也不說,卻回到房裡痛哭,禪友問他為什麼要哭?他照實告訴大家說馬祖老師捏痛了他的鼻子。
  
  禪友們不解似地問道:「是你做錯了什麼事情嗎?」
  
  百丈禪師回答道:「你們可以去問問老師!」
  
  禪友們問馬祖大師,馬祖說百丈自己知道,禪友們再回頭來問百丈,百丈卻哈哈大笑,禪友們不解地問他為什麼以前哭,現在又笑呢?
  
  百丈禪師回答道:「我就是以前哭,現在笑!」
  
  上面這一段禪門有名的公案,實在寓有深長的意義。當然這不能用常理去推敲,這必得用禪心去體會。
  
  馬祖禪師問那是什麼東西,百丈禪師回答說是野鴨子飛過去了,百丈是在時空上犯了錯誤,禪,怎可說什麼這裡那裡?過去現在?馬祖的這一捏,把時空的分界當下粉碎,百丈就悟了。百丈回答禪友說「以前哭,現在笑」,這是說,時空觀念一變,永恆的本體現前,我與世界都不一樣了,這就是當下認識了自我!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6-07-12 宛爾不同

臨濟禪師有一次到襄陽去參訪華嚴禪師,碰巧華嚴禪師正倚著拄杖在打瞌睡,臨濟禪師就輕輕地搖醒他,並婉言問道:「禪堂僧眾大家莫不精進修持,老禪師為什麼有空在這裡打瞌睡?」
  
  華嚴禪師絲毫不覺驚訝,好像無動於衷地回答道:「一個真正有修持的人,其作風與行為是不同於一般人的,你可不能隨便拿我比人!」
  
  臨濟禪師好像抓住了華嚴禪師的把柄,立即說道:「這麼說您對待不同的參學者,其攝受的方式也就不能千篇一律了!」說著便回頭尋找侍者,大聲呼喚著:「哪一位是侍者呀?哪一位是侍者呀?請給這位真正有修持的華嚴禪師一杯茶!」
  
  華嚴禪師對臨濟禪師如此命令自己侍者奉茶並不以為忤,反而非常愉快地吩咐維那道:「維那!請你把這位遠來的學僧,好好地安頓在禪堂裡,他能呼喚天下的禪僧!」
  
  臨濟禪師對華嚴禪師如此安排,不但不歡喜感謝,反而拂袖而去!走到門口,回頭對華嚴禪師說道:「你是有資格打瞌睡的,天下的禪僧沒有人像你會接待禪者了。」
  
  華嚴禪師聽後反而生氣說道:「你走吧!你叫侍者倒給我的一杯茶,我才不喝哩!」
  
  禪門對臨濟禪師一向讚美他善於攝化,所謂「臨濟兒孫滿天下」,其實臨濟禪師也非常受教,在他眼中「善知識也是滿天下」。
  
  臨濟叫侍者倒給華嚴的一杯茶,華嚴不肯回敬臨濟,這不是看不起臨濟禪師,因為自己有的,已不需要別人的賜與,自己圓滿清淨的自性,所謂自家寶藏,何必在乎別人的一杯茶?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6-07-12 進入深山

洞山禪師去訪問龍山禪師,龍山禪師問道:「應該沒有進入這座山的路,你是從哪裡來的呢?」
  
  洞山禪師道:「這座山有沒有路,以及我怎麼進來的一事暫且不談,現在先問老師您究竟是從哪裡進入這座山的呢?」
  
  龍山禪師道:「反正我不是從天上雲和地下水來的。」
  
  洞山禪師道:「請問老師!自從你住進這座山以來,到現在究竟有多少年了?」
  
  龍山禪師回答說:「山中無甲子,世上的歲月推移都跟我無關。」
  
  洞山禪師道:「那我再請問老師,是你先住在這裡呢?還是這座山先住在這裡呢?」
  
  龍山禪師道:「不知道!」
  
  洞山禪師不解地追問道:「為什麼不知道呢?」
  
  龍山禪師回答道:「我既不是凡塵的人,也不是天上的仙,我又怎麼會知道呢?」
  
  洞山禪師道:「你既不是人也不是仙,難道你已經成佛了?」
  
  龍山禪師道:「不是佛!」
  
  洞山禪師:「那似什麼?」
  
  龍山禪師道:「說似一物即不中!」
  
  洞山禪師終於提出他的主題問道:「你是什麼緣故才住進這座深山呢?」
  
  龍山禪師也就著主題回答道:「因為我以前曾看見有兩頭泥牛在打鬥,一邊鬥一邊竟墜入大海中,一直到今天也沒看見牛的蹤影。」
  
  洞山禪師一聽這話,不由得肅然起敬,立刻恭敬地對龍山禪師膜拜。
  
  這裡所說的深山,應該是指我們身體的五蘊山,我們怎樣才會進入這座山的?當然不是從某一條路進入的,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應該是業緣進入這五蘊山的!不過,深山好修道,藉著我們這座五蘊山,所謂「借假修真」,怎能不值得恭敬膜拜呢?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2012年7月15日星期日

15-07-12 像牛糞

宋代蘇東坡到金山寺和佛印禪師打坐參禪,蘇東坡覺得身心通暢,於是問禪師道:「禪師!你看我坐的樣子怎麼樣?」
  
  「好莊嚴,像一尊佛!」
  
  蘇東坡聽了非常高興。佛印禪師接著問蘇東坡道:「學士!你看我坐的姿勢怎麼樣?」
  
  蘇東坡從來不放過嘲弄禪師的機會,馬上回答說:「像一堆牛糞!」
  
  佛印禪師聽了也很高興!蘇東坡將禪師被自己喻為牛糞,竟無以為答,心中以為贏了佛印禪師,於是逢人便說:「我今天贏了!」
  
  消息傳到他妹妹蘇小妹的耳中,妹妹就問道:「哥哥!你究竟是怎麼贏了禪師的?」蘇東坡眉飛色舞,神采飛揚地如實敘述了一遍。蘇小妹天資超人,才華出眾,她聽了蘇東坡得意的敘述之後,正色說:「哥哥!你輸了!禪師的心中如佛,所以他看你如佛,而你心中像牛糞,所以你看禪師才像牛糞!」
  
  蘇東坡啞然,方知自己禪功不及佛印禪師。
  
  禪,不是知識,是悟性;禪,不是巧辯,是靈慧。不要以為禪師們的機鋒銳利,有時沉默不語,不通過語言文字,同樣有震耳欲聾的法音。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5-07-12 虔誠的心

有一個青年名叫光藏,未學佛前,一心想成為佛像雕刻家,故特別去拜訪東雲禪師,希望禪師能指點一些佛像的常識,使其在雕刻方面有所成就。
  
  東雲禪師見了他以後,一言不發地只叫他去井邊汲水。當東雲看到光藏汲水的動作以後,突然間開口大罵,並趕他離開。因為時近黃昏,其他弟子看到這種情形,頗為同情,就要求師父留光藏在寺中住一宿,讓他明天再走。
  
  到了三更半夜,他被叫醒,去見東雲禪師,禪師以溫和的口氣對他說:「也許你不知道我昨晚罵你的原因,但我現在告訴你,佛像是被人膜拜的,所以對被參拜的佛像,雕刻的人要有虔誠的心,才能雕塑出莊嚴的佛像,白天我看你汲水時,水都溢出桶外,雖是少量的水,但那都是福德因緣所賜與的,而你卻毫不在乎。像這樣不知惜福且輕易浪費的人,怎麼能夠雕刻佛像?」
  
  光藏對此訓示,頗為感動而欽敬不已,並且在深加反省後,終於入門為弟子,對佛像的雕刻,其技藝也獨樹一幟!
  
  「虔誠的心」,就是敬業精神,豈單指刻佛像,無論做什麼,都應該有虔誠的心和敬業的精神。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5-07-12 地獄與極樂

有一地方首長去拜訪白隱禪師,請示佛門常說的地獄與極樂是真實的呢?或是一種理想?並希望禪師能帶他參觀到真實的地獄與極樂。
  
  白隱禪師立刻將腦中所能想像得到最惡毒的話辱罵他,使得這位長官十分驚訝。剛開始時基於禮貌的關係,長官都沒有回嘴。最後實在忍不住了,就隨手拿起一根木棍,並大喝:「你算什麼禪師?簡直是個狂妄無禮的傢伙!」說著木棍就往禪師身上打去,白隱跑到大殿木柱後,對著面露凶相,從後追趕的長官說:「你不是要我帶你參觀地獄嗎?你看!這就是地獄!」
  
  恢復自我的長官,察覺到自己的失態,急忙跪地道歉,請禪師原諒他的魯莽。
  
  白隱禪師:「你看,這就是極樂!」
  
  天堂地獄在哪裡?這有三說:第一、當然天堂在天堂的地方,地獄在地獄的地方;第二、天堂地獄就在人間;第三、天堂地獄都在我們的心上。
  
  我們的心,每天從天堂地獄不知來回多少次。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5-07-12 真正的自己

一所寺院的監院師父,參加法眼禪師的法會,法眼禪師問:「你參加我的法會有多久了?」
  
  監院說:「我參加禪師的法會已經有三年之久。」
  
  法眼:「為何不特別到我的丈室來問我佛法呢?」
  
  監院:「不瞞禪師,我已從青峰禪師處領悟了佛法。」
  
  法眼:「你是根據那些話而能領悟了佛法呢?」
  
  監院:「我曾問青峰禪師說:學佛法的人,怎樣才能認識真正的自己?青峰禪師回答我說:丙丁童子來求火。」
  
  法眼:「說得好。但是,你並不可能真正了解這句話的含意吧!」
  
  監院:「丙丁屬火,以火求火,這就是說凡事要反求諸己。」
  
  法眼:「你果然不了解,如果佛教是這麼簡單的話,就不會從佛陀傳承到今日了。」
  
  監院聽後,非常氣憤,認為禪師藐視了自己,便離開了法眼禪師。
  
  中途他想:「禪師是個博學多聞的人,而且目前是五百人的大導師,他對我的忠告,一定自有其道理。」
  
  於是他又返回原處,向法眼禪師懺悔,再次問道:「學佛的人真正的自己是什麼?」
  
  法眼:「丙丁童子來求火。」
  
  監院聞言,突然有所領悟。
  
  同樣的一句話,有兩種不同的層次,可能有更多的層次。天上的月亮,小偷與戀愛中的情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對於真理,不要鑽牛角尖,「反求諸己」固然重要,廣為通達更重要。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5-07-12 未到曹溪亦不失

石頭希遷禪師他的肉身現在還供在日本橫濱總持寺,石頭希遷十二歲時,見到六祖惠能大師。六祖大師住在廣東曹溪,而石頭希遷正是廣東人,六祖一見到他,非常高興地說:「可以做我的徒弟。」
  
  「好啊!」他十二歲就做了六祖的徒弟了。但是不幸,三年後六祖就圓寂了。圓寂前,一個十五歲的小沙彌見師父要去世了,就問他:「老師百年以後,弟子要依靠誰呢?」
  
  「尋思去!」六祖告訴他。
  
  希遷把「尋思」誤為「用心思量去」,就天天用心思參禪,後來有一位上座告訴他:
  
  「你錯了!師父告訴你『尋思去』,因為你有一個師兄行思禪師,在青原山弘法,你應該去找他。」
  
  石頭希遷聽後,立刻動身前往,當他從曹溪到青原山參訪行思禪師時,行思禪師問他:「你從哪裡來?」
  
  石頭希遷回答道:「我從曹溪來!」
  
  說了這句話很了不起,意思是說我從師父六祖大師那裡來的。
  
  行思禪師又問道:「你得到什麼來?」
  
  「未到曹溪也未失!」
  
  這意思是未去以前,我的佛性本具,我也沒有失去什麼呀!
  
  「既然沒有失去什麼,那你又何必去曹溪呢?」
  
  石頭希遷回答:「假如沒有去曹溪,如何知道沒有失去呢?」
  
  這意思是說不到曹溪,我也不知道自己有本具的佛性。像他們之間這許多對話,其中的意義,有些並不直接明白的說出,這就是禪宗的暗示教學法。
  
  但我們大家,知道自己心中有個未失去的無盡寶藏嗎?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5-07-12 不能代替

道謙禪師與好友宗圓結伴參訪行腳,途中宗圓因不堪跋山涉水的疲困,因此幾次三番的鬧著要回去。
  
  道謙就安慰著說:「我們已發心出來參學,而且也走了這麼遠的路,現在半途放棄回去,實在可惜。這樣吧,從現在起,一路上如果可以替你做的事,我一定為你代勞,但只有五件事我幫不上忙。」
  
  宗圓問道:「哪五件事呢?」
  
  道謙非常自然地說道:「穿衣、吃飯、屙屎、撒尿、走路。」
  
  道謙的話,宗圓終於言下大悟,從此再也不敢說辛苦了。
  
  諺語說:「黃金隨著潮水流來,你也應該早起把它撈起來!」世間上沒有不勞而獲的成就,萬丈高樓從地起,萬里路程一步始,生死煩惱,別人絲毫不能代替分毫,一切都要靠自己啊!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5-07-12 不要拂拭

有一位青年脾氣非常暴躁、易怒,並且喜歡與人打架,所以很多人都不喜歡他。有一天無意中遊蕩到大德寺,碰巧聽到一休禪師正在說法,聽完後發願痛改前非,就對禪師說:「師父!我以後再也不跟人家打架口角,免得人見人厭,就算是受人唾面,也只有忍耐地拭去,默默地承受!」
  
  一休禪師說:「噯!何必呢,就讓唾涎自乾吧,不要去拂拭!」
  
  「那怎麼可能?為什麼要這樣忍受?」
  
  「這沒有什麼能不能忍受的,你就把它當作是蚊蟲之類停在臉上,不值得與牠打架或者罵牠,雖受吐沫,但並不是什麼侮辱,微笑地接受吧!」一休說。
  
  「如果對方不是吐沫,而是用拳頭打過來時,那怎麼辦?」
  
  「一樣呀!不要太在意!這只不過一拳而已。」
  
  青年聽了,認為一休說的,太豈有此理,終於忍耐不住,忽然舉起拳頭,向一休禪師的頭上打去,並問:「和尚!現在怎麼樣?」禪師非常關切地說:「我的頭硬得像石頭,沒什麼感覺,倒是你的手大概打痛了吧!」
  
  青年啞然,無話可說。
  
  世間上無論什麼事,說很容易,做很困難,說不發脾氣,但境界一來,自我就不能把持。禪者曰:「說時似悟,對境生迷。」就是這種寫照。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5-07-12 銀貨兩訖

誠拙禪師在圓覺寺弘法時,法緣非常興盛,每次講經時,人都擠得水瀉不通,故信徒間就有人提議,要建一座較寬敞的講堂。
  
  有一位信徒用袋子裝了五十兩黃金,送到寺院給誠拙禪師,說明是要捐助蓋講堂用的。禪師收下後,就忙著做別的事去了,信徒對此態度非常不滿,因為五十兩黃金,不是一筆小數目,可以給平常人過幾年生活,而禪師拿到這筆鉅款,竟連一個「謝」字也沒有,於是就緊跟在誠拙的後面提醒道:「師父!我那袋子裡裝的是五十兩黃金。」
  
  誠拙禪師漫不經心地應道:「你已經說過,我也知道了。」禪師並沒有停下腳步,信徒提高嗓門道:「喂!師父!我今天捐的五十兩黃金,可不是小數目呀!難道你連一個『謝』字都不肯講嗎?」
  
  禪師剛好走到大雄寶殿佛像前停下:「你怎麼這樣嘮叨呢?你捐錢給佛祖,為什麼要我跟你謝謝?你布施是在做你自己的功德,如果你要將功德當成一種買賣,我就代替佛祖向你說聲『謝謝』,請你把『謝謝』帶回去,從此你與佛祖『銀貨兩訖』吧!」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5-07-12 三種人

玄沙師備禪師開示大眾說道:「諸方長老大德,常以弘法利生為家業,如果說法的時候碰到盲、聾、啞這三種人,要怎麼去接引他們呢?你們應想到對盲、聾、啞三種人怎麼好說禪呢?假如對盲者振揵槌、豎拂塵,他又看不見;對聾者說任何妙法,他又聽不見;對啞者問話,他又不會言表,如何印可?如果沒有方法接引此三種殘障人士,則佛法就會被認為不靈驗。」
  
  大家都不知如何回答,有一個學人,就將上面玄沙禪師的開示,特地向雲門禪師請益。
  
  雲門禪師聽後,即刻道:「你既請問佛法,即應禮拜!」學人依命禮拜,拜起時,雲門就用拄杖向他打去,學人猛然後退。
  
  雲門說:「汝不是盲者!」
  
  復大叫:「向我前面來!」
  
  學人依言前行。
  
  雲門曰:「汝不是聾者!」
  
  雲門停了一會道:「會嗎?」
  
  學人答曰:「不會!」
  
  雲門曰:「你不是啞者!」
  
  學人聽後當下有省。
  
  吾人本來不聾、不盲、不啞,但心地不明,終於成為盲聾啞者,今日若能多幾位雲門禪師,方便揭開學人心地,朗朗乾坤,不就是在當下嗎?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5-07-12 三心不可得

德山禪師對《金剛經》下了很深的功夫研究,著作了一部《青龍疏抄》。聽說南方提倡「頓悟成佛」之說,頗不以為然,便帶著《疏抄》南下,準備破斥此一邪說。
  
  到了南方,路上經過一所賣餅的小店,德山腹飢,欲買餅作為點心充飢。
  
  店中僅一老婆婆,見德山買點心,當即問他:「你肩上擔的是什麼啊?」
  
  「《金剛經青龍疏抄》。」
  
  「那我考你一個《金剛經》的問題,如果答得上來,點心免費供養。」
  
  「請說來聽聽!」德山滿腹信心地答應。
  
  「《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請問大德要吃點心,點的是哪個心?」
  
  德山愕然不知所對,最初的一番氣勢,早已消逝得無影無蹤。他才知道南方惠能大師的頓悟之說,在老婆婆那裡就有了印證。
  
  時間上有過去、未來、現在之說,但無住真心沒有時間上的過去、現在、未來分別,只那一念,吾人的本來面目,「自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長新」,有何過去現在未來呢?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2012年7月14日星期六

14-07-12 誰去主持

百丈禪師會下有一位司馬頭陀,他懂天文、地理、算命、陰陽。有一天,頭陀從外面回來,告訴百丈禪師說:「溈山那個地方,是一個一千五百人修行的好道場。」
  
  百丈說:「我可以去嗎?」
  
  頭陀回答說:「溈山是肉山,和尚是骨人,你老如果前去,恐怕門徒不會超過千人。」
  
  百丈乃指眾中的首座華林禪師,問:「他可以去嗎?」
  
  頭陀:「他!也不相宜。」
  
  百丈又指典座(煮飯的)靈祐問:「他可以去嗎?」
  
  頭陀說:「他可以去。」
  
  華林對百丈說:「我忝居第一座,尚不能去住,靈祐為什麼能去呢?」
  
  百丈回答道:「若能於眾中下一轉語出奇制勝,當去住持。」就指座前的淨瓶說:「不得叫淨瓶,你們喚作什麼?」
  
  華林說:「不可叫做木(門閂)。」
  
  百丈不以為然,乃轉問靈祐,靈祐什麼也不說,便上前一腳踢倒淨瓶。
  
  百丈笑著說:「華林首座輸給煮飯的人囉!」遂遣靈祐住溈山住持。靈祐禪師在溈山,大闡宗風,後成禪門溈仰宗一派。
  
  禪的體驗,不講地位高低,不談知識有無,只論證悟深淺。「不得叫淨瓶,喚作什麼?」這是試題,靈祐一腳,踢倒淨瓶,什麼不說,這就是最好的答案。
  
  禪,不必解說是什麼,揚眉瞬目,語默動靜,那都可以表達微妙的真理。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4-07-12 生乎?死乎?

道吾禪師帶著弟子漸源到一信徒家誦經弔祭超度。
  
  漸源敲著棺木問師父:「棺木裡的人是生?抑是死?」
  
  道吾:「不說生,不說死!」
  
  漸源:「為什麼不說?」
  
  道吾:「不說就是不說。」
  
  回寺途中,漸源道:「師父若不說,我以後就不再去檀家誦經超度了。」
  
  道吾:「不去就不去,我就是不說。」
  
  漸源真的從此就不去為人誦經超度。
  
  後來,道吾禪師圓寂後。漸源到石霜禪師的道場參學,一日,以相同的話問石霜禪師。
  
  石霜:「不說生,不說死。」
  
  漸源:「為什麼不說?」
  
  石霜:「不說就是不說。」
  
  漸源這時終於在言下大悟。
  
  生死、輪迴,這是事相上的話,吾人的本性,哪有生死?真如佛性都不許說,豈准更說生死輪迴?
  
  棺材裡的人,從有為法的體相上說,有生有死,若從無為法的自性說,就無生無死。人,應該死不了的。人的身體可死,精神(佛性)則不死。
  
  道吾的不說生不說死,漸源功行因緣未熟,故不能深入了解;石霜的不說生不說死,雖是同樣的話,但漸源修行進步了,領會自是不同。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4-07-12 詩偈論道

蘇東坡住在廬山東林寺,做了一首七言絕句,詩云: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這首詩的前面兩句,氣勢博大,確是驚人。
  
  一天,證悟禪師前往謁見庵元禪師。他倆夜裡閒談,證悟就舉出東坡的東林詩偈,並讚歎地說:「這也是不易到達的境地哦!」
  
  庵元不以為然,批評說:「這種說法還沒有看到路徑,哪裡說到了目的地呢?」
  
  證悟:「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若不是已到了那種境界,如何有這個消息?」
  
  庵元:「是門外漢而已。」
  
  證悟:「和尚慈悲,可為指破?」
  
  庵元:「且從這裡用心參破,即可以知道本命元辰落在何處?」
  
  證悟聽了茫然一片。整夜深思,無法入睡。不知不覺中,天已亮了,忽聞鐘聲,恍然大悟,去其疑雲,說道:
  
  「東坡居士太饒舌,聲色關中欲透身;
  
  溪若是聲山是色,無山無水好愁人?」
  
  拿此偈語奔告庵元禪師,庵元說:「向你說是門外漢嘛!」
  
  禪,不是用語言能說的,也不是用文字能寫的,更不是用心思能想的;禪,完全是透過悟才能體認的。證悟禪師的一夜深思,那鐘聲終於敲開了心扉,他和東坡的境界就不同了。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4-07-12 求人不如求己

佛印了元禪師與蘇東坡,一起在郊外散步時,途中看到一座馬頭觀音的石像,佛印立即合掌禮拜觀音。
  
  蘇東坡看到這種情形不解地問:「觀音本來是我們要禮拜的對象,為何他的手上與我們同樣掛著念珠而合掌念佛,觀音到底在念誰呢?」
  
  佛印禪師:「這要問你自己。」
  
  蘇東坡:「我怎知觀音手持念珠念誰?」
  
  佛印:「求人不如求己。」
  
  學佛,其實就是學自己,完成自己。禪者有絕對的自尊,大都有放眼天下,捨我其誰的氣概,所謂「自修自悟」、「自食其力」,那就是禪者的榜樣。
  
  吾人不知道自己擁有無盡的寶藏,不求諸己,但求諸人,希求別人的關愛,別人的提攜,稍有不能滿足所求,即灰心失望。一個沒有力量的人,怎能擔負責任?一個經常流淚的人,怎麼把歡喜給人?儒家說:「不患無位,患所以不立。」只要自己條件具備,不求而有。觀音菩薩手拿念珠,稱念自己名號,不就是說明這個意思嗎?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4-07-12 放逐天堂

一休禪師行腳在外,由於天色已晚,就借宿農莊。深夜被一連串的哭聲吵醒,原來是鄰家的主人因病去世,一休便說:「真是不幸,我去誦卷經超度他吧!」
  
  由於這位亡者生前是以捕魚捉鳥殺生為業,故臥病時,常為過去的殺業而不安,其家屬就要求一休禪師能作法,讓死者上升天堂吧!
  
  一休禪師誦完經,就在一張紙上題了字,讓死者握在手中,並告訴他的家人說:「好了!亡者會到天堂的,你們放心吧!」亡者家屬對一休如此關照非常感動,但也很好奇,到底一休紙上寫的是什麼字呢?於是打開字條,只見上面寫著:「這個人所犯的殺生罪業,如須彌山那麼多,恐怕連閻羅王的帳簿上也找不出地方可以記了。」
  
  死者太太看了,內心非常難過,為什麼一休禪師要如此捉弄人呢?
  
  一休:「妳先生的殺業,妳不承認有如須彌山那麼多嗎?」
  
  「我承認,只是難過沒有方法可以超度他嗎?」
  
  一休:「我本以誦經為他消罪解業,但妳卻那麼要求,所以我才寫信告訴閻羅王,像這樣罪大惡極的人,實應放逐到天堂去,免得在閻羅王的帳簿上記不完而麻煩,你先生拿了信,必定可以到天堂的!」
  
  一休禪師的話,實在對世人最好的教育。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4-07-12 把門關好

有個小偷晚上鑽進一座寺院,想偷東西,但翻箱倒櫃的都找不到值錢的東西好偷,不得已,正準備離去時,睡在床上的無相禪師開口叫道:「喂!你這位朋友,既然要走,請順便為我把門關好!」
  
  小偷先是一愣,隨即就說:「原來你是這麼懶惰,連門都要別人關,難怪你寺裡一點值錢的東西都沒有。」
  
  無相禪師說:「你這位朋友太過分了,難道要我老人家每天辛辛苦苦,賺錢買東西給你偷嗎?」
  
  小偷覺得遇到這種和尚,真是一點辦法也沒有。
  
  禪師不是沒有東西,禪師擁有的是別人偷不去的無盡寶藏。世間上的人只是知道聚斂,人為財死,心為物累,你有錢了,連小偷都不放過你,不如擁有自家本性裡的無限智慧寶藏,又有什麼人能偷得去呢!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4-07-12 八風吹不動

宋朝蘇東坡居士在江北瓜州地方任職,和江南金山寺只一江之隔,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禪師,經常談禪論道。一日,自覺修持有得,撰詩一首,派遣書僮過江,送給佛印禪師印證,詩云: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註:八風是指吾人生活上所遇到的「稱、譏、毀、譽、利、衰、苦、樂」等八種境界,能影響人的情緒,故形容為風。)
  
  禪師從書僮手中接看之後,拿筆批了兩個字,就叫書僮帶回去。蘇東坡以為禪師一定會讚賞自己修行參禪的境界,急忙打開禪師的批示,一看,只見上面寫著「放屁」兩個字,不禁無名火起,於是乘船過江找禪師理論。
  
  船快到金山寺時,佛印禪師早站在江邊等待蘇東坡,蘇東坡一見禪師就氣呼呼地說:「禪師!我們是至交道友,我的詩,我的修行,你不讚賞也就罷了,怎可罵人呢?」
  
  禪師若無其事地說:「罵你什麼呀?」
  
  蘇東坡把詩上批的「放屁」兩字拿給禪師看。
  
  禪師呵呵大笑說:「哦!你不是說『八風吹不動』嗎?怎麼『一屁就打過江』了呢?」
  
  蘇東坡慚愧不已。
  
  修行,不是口上說的,行到才是功夫。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4-07-12 三件古董

一休禪師的弟子足利將軍,請一休禪師到家裡用茶,並將其所珍藏的古董一件件地拿出來展示,且頻頻問一休禪師的看法。禪師回答道:「太好了!為了增添你這些古董的光彩,我也有三件古董,一是盤古氏開天闢地的石塊,二是歷朝忠心大臣吃飯的飯碗,三是高僧用的萬年拐杖,如果你也收藏在一起就好了。」
  
  將軍歡喜不已地說:「謝謝禪師,要多少錢一件?」
  
  一休道:「不用謝,每件物品只要一千兩銀子。」
  
  將軍雖然心疼,因為覺得這三件古董價值很高,所以花了三千兩銀子把它買下,並叫侍從隨著一休禪師前去取回古董。
  
  一休回到寺中,就對弟子說:「把在門口抵門的那塊石頭拿來,還有餵狗食的飯碗,以及自己花了十錢銀子買的那根拐杖,給來人帶回去吧!」
  
  將軍的侍從將這三件東西拿回去呈給主人,並說明其來處,將軍非常生氣地跑去找一休禪師理論。一休和言悅色地開示道:「目前正是飢荒時候,每戶人家三餐不繼,將軍卻還有心思在欣賞古董?所以我將你的三千兩銀子拿去救濟貧民,替你做功德,其價值終身受用不盡,比古董更寶貴了。」
  
  將軍除慚愧外,更深深佩服禪師的智慧與慈悲。
  
  禪,不是哲學,不是理論,不是只供給談論。禪是生活,是藝術的生活;禪是本心,是超越的本心;禪是自然,是古今一樣的自然。把真我融和在智慧與慈悲裡,那就是禪了。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4-07-12 放下什麼?

佛陀住世時,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羅門來到佛前,運用神通,兩手拿了兩個花瓶,前來獻佛。
  
  佛陀對黑指婆羅門說:「放下!」
  
  婆羅門把他左手拿的那個花瓶放下。
  
  佛陀又說:「放下!」
  
  婆羅門又把他右手拿的那瓶花放下。
  
  然而,佛陀還是對他說:「放下!」
  
  這時黑指婆羅門說:「我已經兩手空空,沒有什麼可以再放下了,請問現在你要我放下什麼?」
  
  佛陀說:「我並沒有叫你放下你的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塵和六識。當你把這些統統放下,再沒有什麼了,你將從生死桎梏中解脫出來。」
  
  黑指婆羅門才了解佛陀放下的道理。
  
  「放下!」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吾人有了功名,就對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錢,就對金錢放不下,有了愛情,就對愛情放不下;有了事業,就對事業放不下。
  
  吾人在肩上的重擔,在心上的壓力,豈止手上的花瓶?這些重擔與壓力,可以說使人生生活過得非常艱苦。必要的時候,佛陀指示的「放下」,不失為一條幸福解脫之道!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4-07-12 一生萬千

在一座禪寺裡,負責煮飯燒菜的典座,是非常受到尊重的職務之一。但要把這個職務做好,不僅要將飯菜煮出味道,尤其要愛惜米、菜、油、鹽,不可糟蹋。參學很多道場的石霜禪師在溈山禪師那裡負責典座,管理米糧。
  
  一天,他正在篩米時,住持溈山禪師來了,對他說:「不可拋散米粒,因為那是施主布施的。」
  
  石霜答道:「一向不拋散。」
  
  溈山就看看四週,從地上拾起一粒米說:「你說不拋散,那麼這一粒從哪裡來?」
  
  石霜禪師默默無言,無話回答。
  
  溈山禪師接著說:「莫輕這一粒,因為百千萬粒從這一粒生。」
  
  石霜立刻把握機會,問道:「那這一粒從哪裡生出來的?」
  
  溈山禪師卻不回答,呵呵大笑地回方丈室去了,到了黃昏,禪師就出現在禪堂說道:「大家聽著,米裡有蟲!」
  
  一粒米能生千萬粒,那一粒從哪裡生的?當然從千萬粒生的。「一生萬法」、「萬法歸一」,溈山禪師當然知道這麼簡單的道理,但他要到黃昏後才說「米裡有蟲」。
  
  這又更深一層的接觸到「生而無生」的真理,從萬物欣欣向榮裡,再能回到不生不滅的真相中,「米裡有蟲」,還不夠深思嗎?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2012年7月13日星期五

13-07-12 深不可測

有一位研究經律論的三藏法師,問大珠慧海禪師道:「請問吾人本性真如到底變異與否?」
  
  大珠禪師:「會變異!」
  
  三藏法師:「您錯了。」
  
  大珠禪師:「你有沒有真如?」
  
  三藏法師:「當然有。」
  
  大珠禪師:「如果你說真如不變動,那麼你一定是個平凡的僧人。你難道沒有聽過真的修道者,可以轉三毒貪瞋痴為三學戒定慧,轉六識成六種神通嗎?轉煩惱成菩提,轉無明為佛智嗎?如果你說真如無變異,你就是外道!」
  
  三藏法師語塞,認輸說道:「這麼說來,真如就有變動了。」
  
  大珠禪師:「如果說真如有變動也是外道。」
  
  三藏法師:「您剛才說真如有變動,怎麼現在又說不變?」
  
  大珠禪師:「如果您清清楚楚地見到自性,就會知道真如和萬物的關係,您說變也是,不變也是。如果你沒有見性的話,說變也不是,說不變也不是,如今一聽人說真如會變動就做變的解釋,又聽說不變就做不變的解釋。你怎能稱為傑出的三藏法師?」
  
  三藏法師聽後非常慚愧地說:「禪,真是深不可測!」
  
  禪,不能說有,也不能說無;不是動,也不是靜;變而不變,不變而變;此即是彼,彼即是此;這不是一筆糊塗帳,這是禪的一統天下!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3-07-12 畸形

有位信徒向默仙禪師說道:「我的妻子慳貪吝嗇,對於好事,一財不捨,你能慈悲到我家去,向我太太開示,行些善事好嗎?」
  
  默仙非常慈悲地答允。
  
  當默仙到達信徒家時,信徒的妻子出來迎接,但一杯茶水都捨不得端出來供養,禪師就握著一個拳頭說道:「夫人,你看我的手,天天都是這樣,你覺得如何?」
  
  夫人:「如果手天天這個樣子,這是有毛病,畸形呀!」
  
  「這樣子是畸形!」接著默仙禪師把手伸張成一個手掌,問道:
  
  「假如天天這樣子呢?」
  
  夫人:「這樣子也是畸形!」
  
  默仙禪師立刻道:「夫人!不錯,這都是畸形,錢只知道貪取,不知道布施,是畸形。錢只知道花用,不知道儲蓄,也是畸形。錢要流通,要能進能出,要量入為出。」
  
  這位夫人在默仙禪師巧妙比喻之下,對做人處事和經濟觀念,用財之道,了然於心了!
  
  世間上有人過分貪財,有人過分施捨,均非佛教中道之義。慳貪之人應知喜捨結緣乃發財順利之因,不播種,怎有收成?布施之人應在不自苦不自惱情形下為之,否則即為不淨之施。默仙禪師以掌為喻,實有至理。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3-07-12 快樂與痛苦

曇照禪師每日與信徒開示,都離不開:「快樂呀!快樂呀!人生好快樂呀!」
  
  可是有一次他生病了,在病中不時叫說:「痛苦呀!痛苦呀!好痛苦呀!」
  
  住持大和尚聽到了,就來責備他:「喂!一個出家人有病,老是喊苦呀,苦呀,不好看呀!」
  
  曇照:「健康快樂,生病痛苦,這是當然的事,為什麼不能叫苦呢?」
  
  住持:「記得當初你有一次,掉進水裡,快要淹死時,你還面不改色,那種無畏的樣子,視死如歸,你那豪情如今何在?你平時都講快樂、快樂,為什麼到生病的時候,要講痛苦、痛苦呢?」
  
  曇照禪師對住持和尚道:「你來,你來,你到我床前來!」
  
  住持到了他床邊,曇照禪師輕輕地問道:「住持大和尚!你剛才說我以前講快樂呀、快樂呀!現在都是說痛苦呀、痛苦呀!請你告訴我,究竟是講快樂對呢?還是講痛苦對呢?」
  
  人生有苦樂的兩面,太苦了,當然要提起內心的快樂;太樂了,也應該明白人生苦的真相。熱烘烘的快樂,會樂極生悲;冷冰冰的痛苦,會苦得無味;人生最好過不苦不樂的中道生活。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3-07-12 殘缺的鬼

有一次慧嵬禪師在山洞內坐禪時,來了一名無頭鬼,若是一般人見了,必定嚇得魂不附體,而慧嵬禪師卻面不改色地對無頭鬼說:「你原本就沒有頭,所以不會頭疼,真是好舒服啊!」無頭鬼聽後,頓時消失了行蹤。
  
  又有一次,出現了一個沒有身軀只有手腳的無體鬼,慧嵬禪師又對此無頭鬼說:「你原本就沒有身軀,所以不會為五臟六腑的疾病而感到痛苦,這是何等幸福?」無頭鬼一聽,也突然地失去了蹤影。
  
  有時,無口鬼現前時,慧嵬就說沒有口最好,免得惡口兩舌,造業受罪;有時無眼鬼現前,慧嵬就說沒有眼最好,免得亂看心煩;有時無手鬼現前,慧嵬就說無手最好,免得偷竊打人。各種幽魂野鬼只要一出現在他眼前,慧嵬就將前述的話說出,他們就會消聲匿跡。
  
  一般說來,無頭、無體,而且對方是鬼,應該感到恐怖才對,無眼、無口、無手,是非常猙獰的樣子,而慧嵬禪師卻對他們說無頭、無體是多麼好,無眼、無口、無手是多麼幸福的事。能將禍視為福,所謂轉迷為悟,轉穢為淨,就算鬼也畏懼而不敢出現了。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3-07-12 一片菜葉

雪峰、巖頭、欽山等禪師三人結伴四處參訪、弘法。有一天行腳經過一條河流的路邊,正計畫要到何處托缽乞食時,看到河中從上游飄流一片很新鮮的菜葉。
  
  欽山說:「你們看,河流中有菜葉飄流,可見上游有人居住,我們再向上游走,就會有人家了。」
  
  巖頭說:「這麼完好的一片葉,竟如此讓它流走,實在可惜!」
  
  雪峰說:「如此不惜福的村民,不值得教化,我們還是到別的村莊去乞化吧!」當他們三人你一句、我一句的在談論時,看到一個人匆匆地從上游那邊跑來,問道:「師父!您們有沒有看到水中有一片菜葉流過?因我剛剛洗菜時,不小心一片菜葉被水沖走了。我現在正在追尋那片流失的菜葉,不然實在太可惜了。」雪峰等三人聽後,哈哈大笑,不約而同地說道:「我們就到他家去弘法掛單吧!」
  
  愛惜東西叫做惜福,唯有惜福的人才有福。一花一木,一飯一菜,不是物質上的價值,而是禪師心上的價值觀念啊!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3-07-12 文殊現身

文喜禪師,朝拜五台山,到達前,晚宿一茅屋,內住一老翁,文喜就問老翁道:「此間道場內容如何?」
  
  老翁回答道:「龍蛇混雜,凡聖交參。」
  
  文喜問:「住眾多少?」
  
  老翁答:「前三三,後三三。」
  
  文喜第二天起來,茅屋不見了,而見文殊騎獅子住在空中,自悔有眼不識菩薩,空自錯過。
  
  文喜後來參訪仰山禪師時開悟,因此就安心住下來擔任典座(煮飯)的工作。一天他從飯鍋蒸氣上又見文殊現身,便舉飯鏟打著,並說道:「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今日惑亂我不得了。」
  
  文殊說偈云:「苦瓜連根苦,甜瓜徹蒂甜,修行三大劫,卻被這僧嫌。」
  
  吾人因不明白自己本性,終日心外求法,故患得患失,若能自悟自性,「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兩者有差異,實則無差異,何必自悔自惱呢?
  
  文殊的偈語中,不是怕人嫌他,而是在說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今天才真正逢到知音,有人認識他了。
  
  原來,文殊、文喜是自他不二啊!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3-07-12 無情說法

洞山良价禪師,當他初次見雲岩禪師的時候,問道:「有情說法,說給誰聽?」
  
  雲岩:「有情聽!」
  
  洞山:「無情說法時,誰能聽到?」
  
  雲岩:「無情能聽到。」
  
  洞山:「你能聽到嗎?」
  
  雲岩:「假如我能聽到的話,那就是法身。你反而就聽不到我說法了。」
  
  洞山:「為什麼呢?」
  
  這時雲岩舉起拂塵,對洞山道:「你聽到了嗎?」
  
  洞山:「聽不到。」
  
  雲岩:「我說的法你都聽不到,何況是無情的說法呢?」
  
  洞山仍不明白,再問道:「無情說法出自何典?」
  
  雲岩回答說:「《彌陀經》不是記載說,八功德水、七重行樹,一切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嗎?」
  
  洞山聽後,不禁失聲叫道:「是啊!是啊!」
  
  洞山終於心有所得,便作偈曰:
  
  「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
  
  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聲方得知。」
  
  所謂無情說法,見到天空的明月,忽然興起思鄉之念;看到花落花謝,不禁有了無常之感;巍巍乎,山高願大;浩浩乎,海寬智遠。這不是無情跟我們說法嗎?因此經云:「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3-07-12 從心流出

雪峰禪師和巖頭禪師同行至湖南鼇山時,遇雪不能前進。巖頭整天不是閒散,便是睡覺。雪峰總是坐禪,他責備巖頭不該只管睡覺,巖頭責備他不該每天只管坐禪。雪峰指著自己的胸口說:「我這裡還不夠穩定,怎敢自欺欺人呢?」
  
  巖頭很是驚奇,兩眼一直注視著雪峰。
  
  雪峰道:「實在說,參禪以來,我一直心有未安啊!」
  
  巖頭禪師覺得機緣成熟,就慈悲地指導道:「果真如此,你把所見的一一告訴我。對的,我為你印證;不對的,我替你破除!」
  
  雪峰就把自己修行的經過說了一遍。巖頭聽了雪峰的話後,便喝道:「你沒有聽說過嗎?從門入者不是家珍。」
  
  雪峰便說:「我以後該怎麼辦呢?」
  
  巖頭禪師又再放低聲音道:「假如你宣揚大教的話,一切言行,必須都要從自己胸中流出,要能頂天立地而行。」
  
  雪峰聞言,當即徹悟。
  
  世間的知識,甚至科學,都是從外界現象上去了解的,而佛法,則是從內心本體上去證悟的。雪峰久久不悟,是因外境的森羅萬象,在心上還沒有獲得統一平等,「從門入者不是家珍」要能「從心流出,才是本性。」這就是不要在枝末上鑽研,要從大體上立根!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3-07-12 肯定自己

溈山靈祐禪師正在打坐,弟子仰山禪師走了進來,溈山對仰山道:「喂!你快點說啊,不要等死了以後,想說也無法說了。」
  
  仰山回答道:「我連信仰都不要,還有什麼說不說?」
  
  溈山加重語氣問道:「你是相信了之後不要呢?還是因為不相信才不要呢?」
  
  仰山:「除了我自己以外,還能信個什麼?」
  
  溈山:「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也只是一個講究禪定的小乘人罷了。」
  
  仰山:「小乘就小乘,我連佛也不要見。」
  
  溈山:「四十卷《涅槃經》中,有多少是佛說的?有多少是魔說的?現在你所說,是如佛說?還是如魔說?」
  
  仰山:「都是魔說的!」
  
  溈山老師聽了弟子這番話,滿意地點頭道:
  
  「今後,沒人能奈何你了。」
  
  「肯定自己」這是禪者的一大課題!真正的禪者,「不向如來行處行」。世間上能改變人的東西太多了,金錢可以改變人,感情可以改變人,思想可以改變人,威力可以改變人。而今仰山禪師的禪,超越信仰,超越對待,「一切都是魔說的」,如此肯定自己,還有什麼能奈何他呢?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3-07-12 寸絲不掛

淨居寺的比丘尼玄機,常在大日山的石窟中打坐參禪,有一天忽然興起一個念頭,心想:「法性湛然深妙,原本沒有來去之相,我這樣厭惡喧嘩而趨於定寂,算不得是通達法性的人。」
  
  於是他立刻動身往訪雪峰禪師。
  
  雪峰初見時問道:「從什麼地方來?」
  
  玄機回答道:「大日山。」
  
  雪峰用機鋒語問道:「太陽出來了沒有?」
  
  玄機不甘示弱道:「假如太陽出來的話,會把雪峰給融化了。」
  
  雪峰見其出語不凡,再問:「你叫什麼名字?」
  
  「玄機。」
  
  「一天能織多少?」
  
  「寸絲不掛!」
  
  當玄機禮拜而退時,才走了三五步,雪峰道:「你的袈裟拖在地下!」
  
  玄機聽後,趕快回頭看一下袈裟的衣角。雪峰哈哈笑道:「好一個寸絲不掛!」
  
  玄機和雪峰的對話,可以看出禪的不同境界,玄機的話是捷辯,不是禪;雪峰禪師的一句「好一個寸絲不掛」,那才是禪機!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2012年7月12日星期四

12-07-12 高與遠

龍虎寺禪院中的學僧正在寺前的圍牆上,模擬一幅龍爭虎鬥的畫像,圖中龍在雲端盤旋將下,虎踞山頭,作勢欲撲,雖然修改多次,卻總認為其中動態不足,適巧無德禪師從外面回來,學僧就請禪師評鑑一下。
  
  無德禪師看後說道:「龍和虎的外形畫得不錯,但龍與虎的特性你們知道多少?現在應該要明白的是龍在攻擊之前,頭必須向後退縮;虎要上撲時,頭必然向下壓低。龍頸向後的屈度愈大,虎頭愈貼近地面,他們也就能衝得更快、跳得更高。」
  
  學僧們非常歡喜地受教道:「老師真是一語道破,我們不僅將龍頭畫得太向前,虎頭也太高了,怪不得總覺得動態不足。」
  
  無德禪師藉機開示道:「為人處事,參禪修道的道理也一樣,退一步的準備之後,才能衝得更遠,謙卑的反省之後才能爬得更高。」
  
  學僧不解似地道:「老師!退步的人怎能向前?謙卑的人怎能更高?」
  
  無德禪師嚴肅地說道:「你們且聽我的禪詩: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身心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諸仁者能會意嗎?」
  
  諸學僧至此均能省矣!
  
  禪者的人格,有自尊的一面,他們有時頂天立地,孤傲不群,有如龍抬頭虎相撲;但有時也非常自謙,有如龍退縮,虎低頭。這正說明了當進則進,當退則退;當高則高,當低則低。所謂進退有據,高低有時。龍為獸中之靈,虎為獸中之王,禪者乃人中之賢,以退為進,以謙為尚,不亦宜乎?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2-07-12 反主為賓

年關將屆,在外雲遊行腳的佛光禪師,除夕夜裡終於趕回弟子平遂住的北海道場過年。禪師風塵僕僕地回到寺前,只見寺內暗黑一片,舉手敲門沒有回響,心想大概是平遂外出未歸,不得已只好盤腿禪坐寺前等候。等了一會,同行的侍者不耐煩地在寺院四處探望,終於發現一扇窗戶沒有上鎖。侍者身手矯健爬牆而入,並且開門請禪師進去。佛光禪師進去之後,轉身交待侍者說:「把所有的門窗都反鎖起來。」
  
  大約過了兩炷香之久,平遂終於回到了寺中,掏出懷中的鑰匙,試了又試,就是無法把門打開,平遂納悶地自言自語道:「咦!真奇怪,這鑰匙明明沒有帶錯,怎麼打不開呢?莫非是這扇門太久沒有使用,所以生鏽打不開。」平遂不死心地再開,那扇門卻頑強地關得緊緊的,不得已只好也撩起衣裾從廁所邊的一個小窗子破窗而入,哪知頭才剛剛伸入室內,突然從黑暗中傳來一聲低沉渾厚的聲音:「你是什麼人?爬窗做什麼?」平遂一驚,跌了下來,莫非自己走錯了人家?還是寺內遭了宵小?
  
  佛光禪師唯恐弟子平遂過度驚嚇,命令侍者趕快開門,把平遂迎了進來。平遂一看是師父回來了,趕忙上前禮座道:「師父!剛才弟子著實被嚇壞了,師父那一聲輕喝,如同獅子吼聲,讓弟子真不知道誰是主?誰是客了。」
  
  常有人說:慈悲實在不易奉行,其實假如把自他互易,就容易實踐慈悲了。平遂的賓主互易,實在也不知道我是誰了?明明自己是寺主,但給屋內的輕輕一問,頓然使自己有反主為賓的感覺。平常執著的自我,也有這麼忘失的時刻。這種忘失仍不離對待和分別執著,假如從禪觀中悟道,從無分別中忘失自我,那就能超越生死苦海了。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2-07-12 無言句

有一次臨濟禪師行腳到翠峰山時,就順道去參訪翠峰禪師,初見面時,翠峰禪師就問臨濟禪師道:「您從什麼地方來?」
  
  臨濟回答道:「從黃檗禪師處來。」
  
  翠峰禪師聽到黃檗禪師的名字,非常高興,因此問道:「平常黃檗禪師如何教導學生呢?」
  
  臨濟:「能用言語表達的東西都不是真理,黃檗禪師是從來不用言語教導學生的。」
  
  翠峰:「什麼都不言說,什麼都不教導,那學生如何參學?」
  
  臨濟道:「教導是有的,只是不同於一般言說,有時揚眉瞬目,有時棒喝打罵,若論教授,一字也無。」
  
  翠峰:「能否舉個例子?」
  
  臨濟:「我是舉不出例子的,因那是足跡所不能到達的境地,就如一箭射過西天。」
  
  翠峰:「足跡不能到達,心念總可到達。」
  
  臨濟:「如果一定要心念到達,那就有所偏差了。因為有到達的地方,也就有不到達的地方。」
  
  翠峰:「如果完全封閉語言意念,那我們如何見道呢?」
  
  臨濟:「當下見道!」
  
  禪,一再強調言語道斷,心緣滅絕。因為滅絕你我對待,滅絕時空限制,滅絕生死流轉,那不是言語可教的,也不是足跡所到的,甚至也不是心念能想的。禪,超越有與無,超越內與外,超越知與不知,但禪是無處不遍,無處不在的。正如詩云:「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2-07-12 什麼冤仇

中國禪宗初祖達摩祖師的墳墓,在今河南省熊耳山的吳坡。自古相傳,凡是作為一位禪師,一生之中必須到這裡來參拜一次。有一位禪僧,從來沒有見過達摩祖師的面,但是他卻甘願為達摩祖師終身守墓。這座達摩祖師的墳墓,唐代宗時,曾賜頒「圓覺大師空觀之塔」的封號,所以大家稱這位守墓的禪僧為塔主。
  
  有一次,譽滿天下的臨濟禪師來到達摩祖師的墓邊,臨濟禪師應是達摩祖師的第十一代傳人,塔主見面後就問道:「請問長老!您法駕光臨,請問您是先禮佛呢?還是先禮祖呢?」
  
  臨濟禪師道:「我到此目的,既不禮佛也不拜祖!」
  
  塔主聽後非常不解地問道:「請問大德!佛陀及祖師與你有什麼冤仇?」
  
  臨濟禪師一聽這話,反問道:「您為佛陀與祖師這麼講話,佛陀與祖師有什麼恩惠給你嗎?」
  
  塔主一聽,茫然不知所答。許久,塔主請問道:「那我該如何自處呢?」
  
  臨濟禪師開示道:「泯滅恩仇,體會佛法平等,才能見到祖師的本來面目。」
  
  塔主又問道:「如何才是佛法平等呢?」
  
  臨濟禪師以三祖僧璨禪師的〈信心銘〉中的偈語說道:「至道無難,惟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塔主終於言下大悟。
  
  臨濟禪師得法於黃檗禪師,黃檗的「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的禪境,臨濟一定深有所契。今見達摩祖師的塔墓,以至尊的無求之禮,契入祖心,而塔主不知,用對待的差別知見之心,問先禮佛抑或先禮祖,臨濟禪師不是佛與祖均不禮,而是自性中的佛與祖早就打成一片,所謂佛與祖已無分無別,何必妄加恩仇執著呢?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2-07-12 活得快樂

有三個愁容滿面的信徒,去請教無德禪師,如何才能使自己活得快樂?
  
  無德禪師:「你們先說說自己活著是為了什麼?」
  
  甲信徒道:「因為我不願意死,所以我活著。」
  
  乙信徒道:「因為我想在老年時,兒孫滿堂,會比今天好,所以我活著。」
  
  丙信徒道:「因為我有一家老小靠我撫養。我不能死,所以我活著。」
  
  無德禪師:「你們當然都不會快樂,因為你們活著,只是由於恐懼死亡,由於等待年老,由於不得已的責任,卻不是由於理想,由於責任,人若失去了理想和責任,就不可能活得快樂。」
  
  甲、乙、丙三位信徒齊聲道:「那請問禪師,我們要怎樣生活才能快樂呢?」
  
  無德禪師:「那你們想得到什麼才會快樂呢?」
  
  甲信徒道:「我認為我有金錢就會快樂了。」
  
  乙信徒道:「我認為我有愛情就會快樂了。」
  
  丙信徒道:「我認為我有名譽就會快樂了。」
  
  無德禪師聽後,深深不以為然,就告誡信徒道:「你們這種想法,當然永遠不會快樂。當你們有了金錢、愛情、名譽以後,煩惱憂慮就會隨著後面占有你。」
  
  三位信徒無可奈何地道:「那我們怎麼辦呢?」
  
  無德禪師:「辦法是有,你們先要改變觀念,金錢要布施才有快樂,愛情要肯奉獻才有快樂,名譽要用來服務大眾,你們才會快樂。」
  
  信徒們終於聽懂了生活上的快樂之道!
  
  禪的境界是自主、解脫、安靜、快樂,但禪也是促進快樂的泉源,錢少沒有關係,只要有禪,禪裡的寶藏很多;沒有愛情,禪裡有更多美化的愛情;沒有名位,禪裡的名位更高,只是禪者,重要的是改變觀念。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2-07-12 育才之道

有一位信徒在佛殿禮好佛後,便信步到花園散步,碰巧看到園頭(負責園藝的僧眾)正埋首整理花草,只見他一把剪刀在手中此起彼落,將枝葉剪去,或將花草連根拔起,移植另一盆中,或對一些枯枝、澆水施肥,給與特別照顧。
  
  信徒不解地問道:「園頭禪師!照顧花草,您為什麼將好的枝葉剪去?枯的枝幹反而澆水施肥,而且從這一盆搬到另一盆中,沒有植物的土地,何必鋤來鋤去?有必要這麼麻煩嗎?」
  
  園頭禪師道:「照顧花草,等於教育你的子弟一樣,人要怎樣教育,花草也是。」
  
  信徒聽後,不以為然道:「花草樹木,怎能和人相比呢?」
  
  園頭禪師頭也不抬地說道:「照顧花草,第一、對於那些看似繁茂,卻生長錯亂,不合規矩的花,一定要去其枝蔓,摘其雜葉,免得它們浪費養分,將來才能發育良好;就如收歛年輕人的氣燄,去其惡習,使其納入正軌一樣。第二、將花連根拔起植入另一盆中,目的是使植物離開貧瘠,接觸沃壤;就如使年輕人離開不良環境,到另外的地方接觸良師益友,求取更高的學問一般。第三、特別澆以枯枝,實在是因為那些植物的枯枝,看似已死,內中卻蘊有無限生機;不要以為不良子弟,都是不可救藥,對他放棄,要知道人性本善,只要悉心愛護,照顧得法,終能使其重生。第四、鬆動礦土,實因泥土中有種子等待發芽。就如那些貧苦而有心向上的學生,助其一臂之力,使他們有新機成長茁壯!」
  
  信徒聽後非常欣喜地說道:「園頭禪師!謝謝您替我上了一課育才之道。」
  
  《涅槃經》云:「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世間上沒有不可救的生命,沒有不可教的人才。
  
  寺院山門口往往供一尊笑容滿面的彌勒佛聖像,意思是用慈悲(愛)攝受你,但彌勒佛的背後,卻供了一尊手拿降魔杵的將軍韋馱聖像,意思是用威武(力)折服你,父母師長對年輕子弟,一面授與愛的攝受,一面給與力的折服,子弟不會不成材的!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2-07-12 今天不方便

臨濟禪師雲遊至金牛禪師處時,金牛禪師一看到臨濟禪師,就把禪杖橫過去擋住門,臨濟禪師用手敲打禪杖三下,然後回頭就往禪堂裡的首座位置上坐下。金牛禪師看到這種情形,不悅地說道:「凡是行腳雲遊的學僧,在謁見寺院禪主時,無不按照一定參學規矩,行賓主之禮,你是從哪裡來的?為什麼連這點基本的禮節行儀都不懂?」
  
  臨濟禪師誠懇地回答道:「我不知道老禪師您在說什麼?我敲打禪杖三下,不是早就跟您行禮打招呼了嗎?」
  
  金牛禪師聽後,更加不悅這種回答,剛要開口,臨濟禪師就動手用禪杖打金牛禪師。
  
  金牛禪師此時若有所悟,但臨濟禪師卻又忽然道:「我今天不方便!」
  
  金牛禪師順手一掌打去,口中道:「我此時倒很方便!」
  
  臨濟禪師挨了一掌,反而哈哈大笑道:「的確不錯!我們今天不方便遇到了方便!」
  
  後來,溈山禪師就問仰山禪師道:「這兩位前輩的對話,到底哪一個佔了上風?」
  
  仰山禪師回答道:「佔上風者上風,居下風者下風!」
  
  此話一出,旁邊座主不以為然地道:「佔上風者未必上風,居下風者未必下風,上風何在?下風何在?」
  
  仰山禪師和溈山禪師不約而同地說道:「正如座主所說,無風起浪!」
  
  兩位禪師的對話,最初都以禮相見,但一言不合,拳杖相打,但他們互傳了方便與不方便的消息,什麼是方便?什麼是不方便?只有兩位禪師心中知道,但仰山禪師、溈山禪師卻討論他們誰佔了上風?誰居下風?這就犯了無事生非的錯誤,在真正禪者的眼中這只是「無風起浪」而已。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2-07-12 豔詩

有一位管刑法的官員陳君,年老辭職還鄉,為信佛因緣,途中參訪法演禪師,問道:「如何才能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
  
  法演禪師是有道高僧,但解釋問題時卻用豔詩回答道:「頻呼小玉元無事,只要檀郎認得聲。此中事不知長官會得也嗎?」
  
  陳君應聲道:「會得!」
  
  法演禪師問道:「會得聲?會得意?」
  
  刑官陳君不能答。
  
  一日,圓悟禪師自外返寺,問道:「聽說老師用豔詩和官員陳君談論佛法,不知他會也嗎?」
  
  法演禪師道:「他只認得聲,不能會得意!」
  
  圓悟禪師道:「詩中意思,只要檀郎認得聲,他既認得聲,為什麼又要說他不能會意?」
  
  法演禪師答道:「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庭前柏樹子!你道會也不會?」
  
  圓悟禪師聽後,心有所悟,作禮退出時,忽見一隻公雞飛上欄杆,鼓翅鳴叫,圓悟自語說道:「此亦不是聲。」遂再回法演禪師丈室,以詩偈呈明心得道:「金雞香鎖錦繡幃,竺歌叢裏辭扶歸;少年一段風流事,只許佳人獨自知。」
  
  法演禪師聽後,大喜道:「此佛祖大事,非小根器所能造詣,我為你歡喜。」
  
  這首古人的豔詩,從字面上看,目的只是求認得聲音,但詩的含意,卻不是以認聲為足,這是要聞聲的人,能體會發聲的人呼叫小玉的本心,由認聲而能通達心源深處,由認聲而能彼此兩心相結。
  
  既是兩心相結,那就無聲勝有聲了。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2-07-12 衣服吃飯

一休禪師有一位將軍弟子,有一天將軍請師父吃齋,一休禪師到達時,守衛的人不准他進去,因他穿著破爛的衣服。一休禪師沒有辦法,只好回去換了一件海青(大袍)袈裟,再去赴宴。
  
  當用齋的時候,一休把菜一直往衣袖裡裝,將軍看見了很詫異,就說道:「師父!是不是家中有老母?或寺裡有大眾?等一會兒我令人再煮菜送去,現在請您先用啊!」
  
  一休禪師道:「你今天是請衣服吃飯,並不是請我吃飯,所以我就給衣服吃!」
  
  將軍聽不懂禪師的話中之意,一休禪師只得解釋道:「我第一次來的時候,因為穿了一件破舊法衣,你的守衛不准我進門,我只好回去換了這身新的袈裟,他才放我進來,既然以穿衣服新舊做賓客的標準,所以我以為你是請衣服吃飯,我就給衣服吃嘛!」
  
  從一休這一段禪話裡,可以看出社會上的勢利虛榮,人,有時不以人格品德論高低,而以衣服新舊做標準,所以一般人只講究「金玉其外」,不管「敗絮其中」,一休禪師把飯菜給衣服吃,給今日的社會人心,真是一針見血的諷刺呀!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2-07-12 放下!放下!

過去有一個人出門辦事,跋山涉水,好不辛苦,有一次經過險峻的懸崖,一不小心,掉到深谷裡去。此人眼看生命危在旦夕,雙手在空中攀抓,剛好抓住崖壁上枯樹的老枝,總算保住了生命,但是人懸盪在半空中,上下不得,正在進退維谷,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忽然看到慈悲的佛陀,站立在懸崖上,慈祥地看著自己,此人如見救星般,趕快求佛陀說:「佛陀!求求您慈悲,救我吧!」
  
  「我救你可以,但是你要聽我的話,我才有辦法救你上來。」佛陀慈祥地說著。
  
  「佛陀!到了這種地步,我怎敢不聽您的話呢?隨您說什麼,我全都聽您的。」
  
  「好吧!那麼請你把攀住樹枝的手放下!」
  
  此人一聽,心想,把手一放,勢必掉到萬丈深淵,跌得粉身碎骨,哪裡還保得住生命?因此更加抓緊樹枝不放,佛陀看到此人執迷不悟,只好離去。
  
  我們想明心見性,就要遵循佛陀的指示,把手放下來。在懸崖的地方,把手放下來才能得救,否則拚命執著,怎好救你脫離險境呢?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2012年7月11日星期三

11-07-12 不在別處

洞山良价禪師有一次對雲巖禪師問道:「老師!如果您老百年以後,有人問我,您的相貌風姿長得如何?我該怎麼回答?」
  
  雲巖禪師答道:「我不在別處!」
  
  對此回答,洞山禪師沉思不已。
  
  雲巖禪師道:「良价上座,對這種事情,你以此種態度處理,可要加倍慎重小心?」
  
  洞山良价禪師仍滿懷疑惑,不解雲巖禪師為何如此提示他?難道這種問題犯了什麼忌諱?
  
  後來,有次洞山禪師在過河時,看見了自己映在水中的影子,才醒悟到以前雲巖禪師對他說的話,於是便作了一首偈:
  
  「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
  
  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應須恁麼會,方得契如如。」
  
  洞山禪師回到雲巖住的地方,說道:「老師!不管什麼時候,就算無量阿僧祇劫以後,您的風姿道貌我已經知道了。」
  
  雲巖禪師道:「我不在那時!」
  
  洞山連忙說道:「不在別處,不在那時!」
  
  一個修行者的道貌風姿,百年後,我們怎麼來形容他的樣子,假如這個樣子可以形容,可以說明的話,這一定是假相假貌了,因為道貌風姿是無常假相,怎可認假為真呢?修道者的真假,不從他覓,不假形容,不在別處,不在那時,超一切時間,超一切空間,法身無相,而無所不相,那就是雲巖禪師的真正道貌了。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1-07-12 要眼珠

雲巖禪師正在編織草鞋的時候,洞山禪師從他身邊經過,一見面就說道:
  
  「老師!我可以跟您要一樣東西嗎?」
  
  雲巖禪師回答道:「你說說看!」
  
  洞山不客氣地說道:「我想要你的眼珠。」
  
  雲巖禪師很平靜地道:「要眼珠?那你自己的眼珠呢?」
  
  洞山道:「我沒有眼珠!」
  
  雲巖禪師淡淡一笑,說:「要是你有眼珠,如何安置?」
  
  洞山無言以對。
  
  雲巖禪師此時才非常嚴肅地說道:「我想你要的眼珠,應該不是我的眼珠,而是你自己的眼珠吧?」
  
  洞山禪師又改變口氣道:「事實上我要的不是眼珠。」
  
  雲巖禪師終於忍不住這種前後矛盾的說法,便對洞山禪師大喝一聲道:「你給我出去!」
  
  洞山禪師並不訝異,仍非常誠懇地說道:「出去可以,只是我沒有眼珠,看不清前途的道路。」
  
  雲巖禪師用手摸一摸自己的心,說道:「這不早就給你了嗎?還說什麼看不到!」
  
  洞山禪師終於言下省悟。
  
  洞山禪師向別人要眼珠,這是很怪異的事,就算高明如雲巖禪師,起初也只能告訴他眼睛長在自己額頭上,為什麼向別人要呢?最後知道洞山要的不是「肉眼」,雲巖禪師提示出「心眼」的妙道,洞山才有所契悟。
  
  肉眼,是觀看世間萬象長短方圓、青紅赤白,這種觀看只是表面的、生滅的、現象的,而心眼才能觀察宇宙萬有的本體,這種觀察是普遍的,裡外一如的,難怪洞山雖有肉眼,仍看不清前途的道路,此道路即自己的本來面目,即成佛作祖的目標,當雲巖告訴他心眼的妙用,洞山就有省悟了。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1-07-12 拂塵說法

洞山良价禪師在溈山靈祐禪師處參學時,曾請示溈山禪師道:「老師!南陽慧忠國師的『無情說法』公案,我不明白,有情說法,這是公認的,但無情怎麼會說法呢?例如桌、椅、板凳怎麼會說法呢?老師!能否請您方便指示一下?」
  
  溈山禪師豎起拂塵說道:「這個你明白嗎?」
  
  洞山禪師誠實答道:「不明白!請老師慈悲指示!」
  
  溈山禪師道:「我這張父母所生的嘴,絕對不會告訴你有關個中的秘密!」
  
  洞山禪師不以為然,說道:「佛法也有秘密嗎?」
  
  溈山禪師再把拂塵豎起道:「這就是秘密!」
  
  洞山禪師道:「你如不肯告訴我此中的秘密,那我可以請問老師的同參道友!」
  
  溈山禪師道:「在澧陵的攸縣,一連串的石窟中,有一位雲巖道人,假如你能找到,他一定會告訴你!」
  
  洞山禪師追問道:「不知道他是怎樣的一個人?」
  
  溈山禪師道:「這個人曾在我門下參學。」
  
  洞山即刻問道:「他向您參學些什麼?」
  
  溈山禪師道:「他問我必須怎樣斷除煩惱才有效果?」
  
  洞山道:「你怎樣回答他呢?」
  
  溈山禪師道:「我告訴他,你要能順應老師的心意才行。」
  
  洞山禪師道:「他有順從你的意思嗎?」
  
  溈山道:「他非常順從我的意思,他懂得無情怎樣說法,你看!拂塵在說法了!」
  
  洞山禪師終於言下大悟!
  
  「拂塵說法」,這真是一點不假,有人看到拂塵豎起,這表示人格的尊嚴,有人看到拂塵垂下,表示一切應從基礎做起。
  
  「無情說法,有情點頭。」這如花開生起繁榮茂盛之思,看到花落,頓然興起無常苦空之感。「有情說法,無情點頭。」歷史有名的生公說法,頑石點頭,可說就是最好的明證。
  
  法,是真理;說法,真理哪能說得清楚!你說,真理未增一分,不說,真理亦未減少分毫,即使你說得天花亂墜,於真理又有何干?所以《金剛經》云:「知我說法,為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1-07-12 丹霞燒佛

唐朝丹霞天然禪師在一座佛寺裡掛單,時值嚴冬,天氣寒冷,大雪紛紛,丹霞即將佛殿上木刻的佛像取下來烤火,寺中糾察師一見,大聲怒斥道:「該死!怎麼將佛像拿來烤火取暖呢?」
  
  「我不是烤火,我是在燒取舍利子!」丹霞禪師從容不迫地回答。
  
  「胡說!木刻的佛像哪有舍利子?」糾察師仍是大聲斥責。
  
  「既然是木頭,沒有舍利子,何妨多拿些來烤火!」丹霞禪師從容地去取佛像投入火中。
  
  在丹霞禪師的心目中,我佛如來的法身遍於整個宇宙世界,而不僅僅是佛雕像,對禪師而言,那尊佛像早已超越了形質,宇宙真理那才是我佛法身的整個表徵!
  
  糾察師所認識的佛像,只是木刻的,而「丹霞燒佛」欲取舍利,他所認識的佛像才是有靈性的。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1-07-12 老做小

有一位信徒到寺院禮完佛後,便到客堂休息,才坐下來,就聽到一位年輕的知客師對在旁已非常年老的無德禪師道:「老師!有信徒來了,請上茶!」
  
  不到兩分鐘,又聽到那位年輕的知客師叫道:
  
  「老師!佛桌上的香灰太多了,請把它擦拭乾淨!」
  
  「拜台上的盆花,別忘了澆水呀!」
  
  「中午別忘了留信徒用飯。」
  
  這位信徒只見年老的無德禪師在知客師的指揮下,一下子跑東,一下子往西,實在看不過去,就問無德禪師道:「老禪師!知客師和您是什麼關係呀?」
  
  老禪師非常得意地答道:「他是我的徒弟呀!」
  
  信徒大惑不解地問道:「這位年輕的知客師,既然是您的徒弟,為什麼對您如此不禮貌?一下子叫您做這,一下子要您做那呢?」
  
  老禪師非常欣慰道:「我有這樣能幹的徒弟,是我的福氣。信徒來時,只要我倒茶,並不要我講話;平時佛前上香換水都是他做,我只要擦一擦灰塵;他只叫我留信徒吃飯,並不叫我去煮飯燒茶,寺內上下一切都是他在計畫、安排。這給我很大安慰,否則,我就要很辛苦了!」
  
  信徒聽後,仍不甚了解,滿臉疑惑地問道:「不知您們是老的大?抑是小的大?」
  
  無德禪師道:「當然是老的大,但是小的有用呀!」
  
  有句俗諺:「和尚要能老,老了就是寶!」信徒供養僧眾,大都也是供老不供小,護持僧眾也是護老不護小,因為信徒心中,總以為老的大,幼的小,不容易懂得王子雖幼,將來可以統領國家;沙彌雖小,將來終會成為法王!
  
  如無德禪師不輕後學,更能從另外角度看破放下,隨緣知足,這就是禪的平等觀了。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1-07-12 死而復活

南泉普願禪師有一次在打坐時,突然大吼一聲,把侍者嚇了一跳,趕緊走到南泉禪師的身旁,南泉禪師道:
  
  「你去涅槃堂看看,是不是有人逝世了?」
  
  侍者走到半路上,碰巧遇到涅槃堂的堂主,於是相偕一同去報告南泉禪師:「剛才有一位雲水參學的禪僧圓寂了。」侍者和堂主話剛說完,卻見一知客僧匆匆地跑來,向南泉禪師道:「剛才圓寂的禪僧又復活了。」
  
  南泉禪師問道:「那位逝世的禪僧既已活轉過來,現在怎麼樣啦?」
  
  知客僧道:「他很想見見老師,但那是一個不知修福,不肯結緣的人。」
  
  於是南泉禪師就到涅槃堂見生病的禪僧,並問道:「方才你到哪裡去?」
  
  病僧回答道:「我到陰間去了!」
  
  南泉禪師道:「陰間的情形如何?」
  
  病僧道:「我大約走了一百里路的時候,就手腳疼痛得走不動,尤其是喉嚨乾渴得很,忽然有人要把我叫進大樓台閣中,因我實在很累,很想進去休息,才一上樓便見一位老僧,對我怒吼,不許我上去,嚇得我抽身就往後倒下,所以現在才能再見到老師。」
  
  南泉禪師申斥說:「那是一所多麼富麗堂皇的大樓閣呀!但沒有積聚福德,怎能進去?假如你不是遇見老僧,恐怕早已鑽進地獄受苦了。」
  
  從此以後,這位病僧便日夜不停地積德修福,活到七十多歲才安然坐化,所以人們便稱他為「南泉道者」。
  
  南泉禪師在定中,可以上天,也可以入地,他能在定中大吼一聲,將已死的人能再送回陽間來,說禪師們經常違逆人情,但南泉禪師是這麼關愛弟子,已下地獄的人,再給他一次重生的機會,「浪子回頭金不換」,所以,禪,也有苦心隨順人情的一面。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1-07-12 必修課程

有一學僧元持在無德禪師座下參學,雖然精勤用功,但始終無法對禪法有所體悟,故有一次在晚參時,元持特別請示無德禪師道:
  
  「弟子進入叢林多年,一切仍然懵懂不知,空受信施供養,每日一無所悟,請老師慈悲指示,每天在修持、作務之外,還有什麼是必修的課程?」
  
  無德禪師回答道:「你最好看管你的兩隻鷲、兩隻鹿、兩隻鷹,並且約束口中一條蟲。同時,不斷地鬥一隻熊,和看護一個病人,如果能做到並善盡職責,相信對您會有很大的幫助。」
  
  元持不解地說道:「老師!弟子孑然一身來此參學,身邊並不曾帶有什麼鷲、鹿、鷹之類的動物,如何看管?更何況我想知道的是與參學有關的必修課程,與這些動物有什麼關係呢?」
  
  無德禪師含笑地道:「我說的兩隻鷲,就是你時常要警戒的眼睛──非禮勿視;兩隻鹿,是你需要把持的雙腳,使它不要走罪惡的道路──非禮勿行;兩隻鷹,是你的雙手,要讓它經常工作,善盡自己的責任──非禮勿動。我說的一條蟲那就是你的舌頭,你應該要緊緊約束著──非禮勿言。這隻熊就是你的心,你要克制它的自私與個人主義──非禮勿想。這個病人,就是指你的身體,希望你不要讓它陷於罪惡。我想在修道上這些實在是不可少的必修課程。」
  
  在佛經裡說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好像是一個無人居住的村莊,已經給另外的六個強盜土匪占領了,每天他們攀緣六塵,作惡造業。六根就等於虎豹豺狼,鷲鷹毒蟲。假如謹慎管理,讓他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也就是佛儒融和了。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1-07-12 不能代替

臨濟禪師將圓寂時,曾開示弟子道:「我入滅後,你們不可將正法眼藏也隨著滅卻!」
  
  座中三聖惠然禪師聽後說道:「身為弟子的我們,怎敢將老師的正法眼藏滅卻呢?」
  
  臨濟禪師問道:「那麼,假如有人問起:道,是什麼?你們要如何回答?」
  
  惠然禪師馬上就學著臨濟禪師一向教導學人的方法,高聲大喝!
  
  臨濟禪師非常不以為然地說道:「誰能想像,我的正法眼藏,以後卻在這些大喝一聲的人處滅卻!說來真叫人傷心!」
  
  說完,就坐在法座上端然而寂,時為唐咸通七年。
  
  臨濟禪師入滅後,惠然禪師非常不解地說道:「老師平時對來訪者都大喝一聲,為什麼我們就不能學著老師也大喝一聲呢?」
  
  臨濟禪師忽然又活回來:「我吃飯你們不能當飽,我死你們不能代替。」
  
  惠然禪師急忙跪叩說道:「老師!請原諒,請住世給我們多多指導。」
  
  臨濟禪師大喝一聲,說道:「我才不給你們模仿!」
  
  說後,臨濟禪師真的就入滅了。
  
  禪者,最不喜歡人模仿,所謂依樣畫葫蘆,終究不像原樣。黃檗禪師的棒、臨濟禪師的喝、趙州禪師的茶、雲門禪師的餅,各家接待學人有各家的家風,不是依樣可學。禪者要能「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一切都要自家重新來過。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1-07-12 剎那不離

洞山禪師披袍搭衣,正式向雲巖禪師辭行他去時,雲巖禪師問道:「你要去哪裏?」
  
  洞山禪師回答道:「我只想換個地方去參學,一哙千家飯,孤僧萬里遊,至於目標地點到現在我自己也不知道。」
  
  雲巖禪師故意提示道:「你是否計畫去湖南?」
  
  洞山禪師毫不猶豫地答道:「不是!」
  
  雲巖禪師問:「那麼是回家囉?」
  
  洞山禪師答:「也不是!」
  
  雲巖禪師問不出一個所以然,只得換個話題道:「你打算什麼時候回來此地呢?」
  
  洞山禪師道:「等我找到可以落腳的地方,我會馬上回來!」
  
  雲巖禪師感到洞山禪師心中已有主宰,如果仍在去回的問題上議論,反而給人覺得在知見上仍停滯在對待的上面,所以就揭開人生的底牌感慨似地道:「你離開此地,法界寬廣,若要再相見那實在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洞山禪師合掌答道:「盡是相對,其實剎那不對,億劫相別,其實剎那不離。」
  
  洞山說後,頭也不回就走了,雲巖禪師默默看著他的背影,消失在無盡之中。
  
  弟子告假,要換地方參學,這是很平常的事,但是沒有目標就想遊方,這就不該。但洞山良价在雲巖禪師處一待就數十年,他的參學是尋找一個落腳的地方,這個落腳的地方是永恆歸宿的寂滅境界,所以雲巖禪師要說今後相見不易,但洞山不辜負老師的苦心,他最後的結論是:「就是每天大家相聚在一起,心靈不交流,思想不溝通,精神不相依,也等於沒有一刻相處相聚,但如心連心接在一起,就算億萬劫不相聚,也是一刻沒有離開啊!」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1-07-12 因緣所成

桂琛禪師參訪玄沙禪師,玄沙知道他深研唯識法相之學,故而指著一張竹椅問道:「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這個汝作麼生會?」
  
  桂琛禪師答道:「既曰唯識,又曰唯心,那就作唯識唯心會好了。」
  
  玄沙禪師不以為然,說道:「理則是矣,無如破壞事相了,唯識唯心並不破壞宇宙萬有。」
  
  桂琛禪師指著一張桌子道:「那請問老師,您喚『這個』作什麼?」
  
  玄沙禪師答道:「桌子!」
  
  桂琛禪師搖頭道:「老師不會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這個』不喚作桌子,桌子者,乃是假名假相。」
  
  玄沙禪師立刻改口氣道:「的確『這個』不是桌子,『這個』的真相乃是木柴,木柴做成桌子則喚做桌子,做成窗子則喚成窗子,實則桌子、窗子的本來面目仍是木柴。」
  
  桂琛禪師不住地點頭,但玄沙禪師指著木桌又改口道:「此『這個』非木柴,非窗子,此乃山中大樹。」
  
  玄沙禪師見桂琛禪師正要開口,舉手制止,故又再說道:「此亦非大樹,此乃一粒種子為因,再集陽光、空氣、水分、土壤等為緣而成樹、成木、成窗、成椅,實則樹木窗椅,乃宇宙萬有之因緣所成。」
  
  桂琛禪師道:「宇宙萬有,仍是唯識唯心。」
  
  玄沙禪師道:「汝既來此參學,不如說宇宙萬有一切都是『禪心』。」
  
  桂琛禪師與玄沙禪師所論,涉及到唯識、性空、禪等學理,但玄沙禪師最後仍會歸「禪心」,因桂琛禪師既從唯識而轉歸參禪,對過去所知所學不能捨去,怎能入禪?如一茶杯,已留有其他汁液,如今再裝茶水,總會變味,橋路雖然相通,但仍應橋歸橋,路歸路,平等中示現差別,差別中亦平等。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2012年7月10日星期二

10-07-12 吐痰

馬祖道一禪師有一次在打坐時,忍不住朝佛像身上唾了一口痰,侍者見了都不以為然,急忙問道:
  
  「老師!你為什麼要把痰吐在佛像上面呢?」
  
  道一禪師立刻咳嗽了兩聲,反問侍者道:「虛空之中,到處都有法身,我現在還要吐痰,你告訴我,我的痰往哪裡吐呢?」
  
  侍者茫然不知。
  
  又有一次,道一禪師用很不高興的樣子朝虛空吐了一口痰。
  
  侍者又很不解地問道:「老師!方才吐痰為什麼要生氣呢?」
  
  馬祖禪師解釋道:「我在這裡打坐,虛空之中,山河大地森羅萬象都顯現在眼前,叫人覺得厭煩,所以我就忍不住要唾痰。」
  
  侍者不解道:「那一切都是修證的瑞相,可以說是好事,老師為什麼要厭煩呢?」
  
  馬祖道:「就你來說固然是好事,可是對我而言卻是很討厭!」
  
  侍者茫然不解地問道:「這是什麼境界?」
  
  馬祖答道:「菩薩境界!」
  
  侍者皺起眉頭,搖搖頭,表示不懂,說道:「這種境界真令人難以懂得。」
  
  馬祖道:「因為你是人,不是菩薩。」
  
  侍者問道:「菩薩不是名為覺有情嗎?」
  
  馬祖終於呵斥道:「因為你是一個拘謹不覺的傻瓜,怎能稱做覺有情?」
  
  在馬祖道一禪師的呵斥下,侍者終於有所體悟了。
  
  一般人尊敬佛像,其實並沒有認識佛,因為佛的法身遍滿虛空、充實法界,馬祖雖將痰吐在佛像身上,這表示他已經認識諸佛的法身,已經無處不遍、無處不在了。
  
  一般人禪坐的時候,大都歡喜見到瑞相,以增加信心,而馬祖討厭所見,這正表示滅除宇宙間的差別現象而歸於平等,滅除人我對待而歸於統一,侍者拘於俗見,難怪要被斥為不覺的傻瓜了。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0-07-12 砍頭落地

有一次,龍牙禪師對德山禪師道:「假如我現在手中有一把鋒利無比的寶劍,準備要砍下您的頭時,不知您有何感想?」
  
  德山禪師聽完這話後,就伸出脖子往前走了幾步說道:「你砍吧!」
  
  龍牙禪師哈哈大笑道:「你的頭已經落地了!」
  
  德山禪師也哈哈大笑道:「我的頭已經落地了。」
  
  後來龍牙禪師在洞山良价禪師處參學時,曾將砍德山禪師頭的經過說了一遍。
  
  洞山良价禪師道:「當時,德山禪師說了些什麼?」
  
  龍牙禪師道:「德山禪師也跟我哈哈大笑說頭已砍下了。」
  
  洞山良价禪師道:「你不可以說德山禪師頭被你砍下來了,實在說,現在你的頭才被德山真正砍下來了!」
  
  龍牙禪師一聽,辯解道:「老師!我的頭在這裡,並未被德山砍去。」
  
  洞山良价禪師哈哈大笑說道:「德山被你砍下的頭,你親自拿給我看!」
  
  龍牙禪師聽後,頓然天崩地裂一聲,他這時才真正的大徹大悟。
  
  龍牙禪師最初起意,要砍下德山禪師的頭,這是從自我出發,沒有忘記對方,而洞山良价禪師卻提醒龍牙禪師,要砍下自己的頭,以便斬斷自我的執著。這絕對不是空無的幻想,從自己把自己斬下的頭拿給人看,這就是禪的空諸所有,但不否定所有。賓主對待一如的看法也好,自他圓融的一體說法也罷,一旦接觸到中道平等的超越禪境,是非虛妄的世界粉碎,不悟而何。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0-07-12 爬山

洞山禪師問雲居禪師道:「你不在禪堂用功,到底跑到哪裡去了?」
  
  雲居禪師道:「我去爬山!」
  
  洞山禪師問:「爬哪一座山?」
  
  雲居禪師答:「沒有一座山值得我爬!」
  
  洞山禪師問:「你的意思是說,所有的山你都已經爬過了嗎?」
  
  雲居禪師道:「也並非如此。」
  
  洞山禪師問:「那麼你總得找個出路呀!」
  
  雲居禪師道:「沒有出路。」
  
  洞山禪師問:「假如你沒有出路,又怎麼能和我相見?」
  
  雲居禪師道:「如果我有出路,那我就跟老師隔山住了!」
  
  不久,洞山禪師又一次對雲居禪師問道:「你去哪裡?」
  
  雲居禪師答道:「我去爬山!」
  
  洞山禪師進一步問:「有沒有爬到山頂呢?」
  
  雲居禪師至誠地回答道:「有!」
  
  洞山禪師再問:「山頂上有人嗎?」
  
  雲居禪師照實說道:「沒有!」
  
  洞山禪師用嘲笑的口吻道:「可見你根本就沒有爬上山頂!」
  
  雲居禪師不服氣地說道:「假如我沒有爬上山頂,怎知山頂上沒有人呢?」
  
  洞山禪師道:「你為什麼不暫住那裡呢?」
  
  雲居禪師道:「我並非不願住在那裡,而是那裡有人不允許我住!」
  
  洞山禪師哈哈大笑道:「我很早就懷疑你早就到過那山上了。」
  
  山上究竟有人抑或是無人,雲居禪師的答話顯得矛盾。時而說山上無人住,時而說山上人不准他住,其實,這種說法並不矛盾。五蘊山上哪兒有真我嗎?五蘊山上哪兒准真我常住嗎?在世俗看,有和無是迥然不同的兩面,但在禪者的眼中,有和無並不是對峙的,有無之間只是一物兩面,其間並無鴻溝,能把有無調和起來認識中道,那就是禪者的智慧了。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0-07-12 往哪裡去?

洞山禪師有一天去探望一位生了重病的學僧德照,德照就請示洞山禪師道:「老師!您為什麼不發慈悲救一個真心學道的弟子呢?您忍心看著弟子這麼不明不白地死去嗎?」
  
  洞山禪師道:「你是誰家的子弟?」
  
  德照說道:「我是大闡提(喻無佛性之人)家的子弟。」
  
  洞山禪師沉思不語,雙眼逼視著德照。
  
  德照顯得非常焦急道:「四面都有山逼近時,老師!我要如何才好呢?」
  
  洞山禪師道:「我以前也是從人家屋簷下走過來的。」
  
  德照道:「假若如此,我和老師在屋簷下相遇,請問老師,我和老師是互相迴避呢?還是不互相迴避呢?」
  
  洞山禪師道:「不互相迴避!」
  
  德照不放鬆問道:「不迴避,那老師要叫我到哪裡去呢?」
  
  洞山禪師指示道:「五趣六道、十種法界,到處是路,何必憂慮?如你不放心,那你可以到開墾的田地裡去種一種稻糧!」
  
  德照聽後,說了一聲:「老師!那請您珍重。」然後整個人便像虛脫似地呆坐在那裡,原來這位青年學僧德照禪師說完後就入滅了。
  
  洞山禪師用禪杖在他前面搖了三下,說道:「你雖然能夠這樣出去,但是卻不能這樣回來。」
  
  青年禪僧德照世緣將盡,重病在床,仍然不忘尋找生死之外的出路,正如他說:當生老病死逼近時,要如何才好呢?洞山禪師指示他「到處是路」,可是哪一條是正路,不是人人能找得到。「墾地種糧」,這才是修道者應該注意的課題。德照安心地入滅,這正顯示他已找到出路,可是洞山禪師說他能那樣出去,卻不能那樣回來,可見就算禪者,如果要能來去自如,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0-07-12 粥與茶

趙州禪師非常注重生活的佛教,他處處都從生活中表現他的禪風。有數位學僧前來問禪,第一位學僧問道:「弟子初入叢林,請求老師開示!」
  
  趙州禪師不答反問道:「你吃粥了也未?」
  
  學僧回答道:「吃粥了!」
  
  趙州禪師指示道:「洗缽盂去!」
  
  第一位學僧因此開悟,第二位學僧前來問道:「弟子初入叢林,請求老師不吝開示!」
  
  趙州禪師不答反問道:「來多久了?」
  
  學僧回答道:「今天剛到!」
  
  趙州禪師再問道:「吃過茶沒有?」
  
  學僧回答道:「吃過了!」
  
  趙州禪師指示道:「到客堂報到去!」
  
  第三位學僧因在趙州禪師住的觀音院參學十多年,所以也上前問道:「弟子前來參學,十有餘年,不蒙老師開示指導,今日想告假下山,到別處去參學!」
  
  趙州禪師聽後,故作大驚道:「你怎可如此冤枉我?自你來此,你每天拿茶來,我為你喝!你端飯來,我為你吃;你合掌,我低眉;你頂禮,我低頭;哪一處我沒有教導你?怎可胡亂冤枉我!」
  
  學僧聽後,用心思想,趙州禪師道:「會就會了,假若用心分別,思惟則離道遠矣!」
  
  學僧似有所悟,但問道:「如何保住呢?」
  
  趙州禪師指示道:「但盡凡心,別無聖解,若離妄緣,即如如佛。」
  
  所謂佛法、禪心,都應該不離生活。吃飯吃得合味,禪也,睡覺睡得安然,禪也,離開生活,佛法有何用?今日修道者,只重生死,不重生活,實離道遠矣!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0-07-12 野狐禪

百丈懷海禪師是馬祖道一禪師的嗣人,「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可見他對禪門的貢獻。
  
  一日,百丈禪師說法圓滿,大眾皆已退去,獨有一老者逗留未去,禪師問道:
  
  「前面站立的是什麼人?」
  
  老者答道:「我並不是人,實在是一隻野狐,過去古佛時,曾在此百丈山修行,後因一位學僧問道:『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我回答說:『不落因果!』因此一答語,我五百世墮在狐身,今請禪師代一轉語,希望能脫野狐之身!」
  
  百丈禪師聽後,慈悲地說道:「請問!」
  
  老者合掌問道:「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
  
  百丈禪師答道:「不昧因果!」
  
  老者於言下大悟,作禮告辭後,第二天百丈禪師領導寺中大眾到後山石岩之下洞內,以杖挑出一野狐死屍,禪師囑依亡僧之禮火葬。
  
  這是一則有名的公案,只為了回答學僧說一句「不落因果」,為什麼五百世墮入狐身?百丈禪師為其轉說一句「不昧因果」為什麼能脫去五百世狐身之苦?其間一字之差,實有天壤之別。問:「大修行的人還落因果也無?」答曰:「不落因果。」此即指有修行的人不受因果報應,這種隨便胡亂的指點,錯矣!差矣!因為任何人都逃不出因果報應之外。百丈禪師的「不昧因果」,實乃至理名言,因為任何修行悟道的人,都要「不昧因果」。故無門禪師曾有頌云:
  
  「不落不昧,兩采一賽;
  
  不昧不落,千錯萬錯!」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0-07-12 找不回來

有一位朱慈目居士是對淨土法門非常有修持的信徒,一天特地去拜訪佛光禪師道:「禪師!我念佛拜佛已經二十多年了,最近在持佛號時,好像不太一樣。」
  
  佛光禪師問道:「有什麼不一樣呢?」
  
  朱慈目道:「我過去在持佛號時,心中一直有佛性,就算口中不念,而心中仍然覺得佛聲綿綿不斷,就是不想持,但那聲音仍像泉源,會自動流露出來。」
  
  佛光禪師道:「這很好呀!表示你念佛已念到淨念相繼,與佛相應,找到自我的真心了。」
  
  朱慈目道:「謝謝禪師的讚歎,但我現在不行了,我現在很苦惱,因為我的真心不見了。」
  
  佛光禪師道:「真心怎麼會不見呢?」
  
  朱慈目道:「因為我與佛相應的心沒有了,心中佛聲綿綿不斷的淨念相繼沒有了,要找也找不回來了。禪師!我為此好苦惱,請您告訴我,我到哪裡去找我的真心呢?」
  
  佛光禪師指示道:「尋找你的真心,你應該知道,真心並不在任何地方,你的真心就在你自己的身中。」
  
  朱慈目道:「我為什麼不知道呢?」
  
  佛光禪師道:「因為你一念不覺和妄心打交道,真心就離開你了。」
  
  信徒朱慈目聽後,似有所悟。
  
  真心沒有了,這就好像說失落了自己,找不到自己的家門。人為什麼會迷惑?總是因為虛妄蓋覆了真心,永嘉大師說:「君不見,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即此義。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0-07-12 誰知道你?

有一位比丘尼請教龍潭禪師:「要如何修持,下一輩子才能轉為大丈夫相?」
  
  龍潭:「妳出家為尼已經多久了?」
  
  比丘尼:「過去出家有多久,這與未來有什麼關係?我問的只是想知道將來是否有轉為男相的一天!」
  
  龍潭:「那妳現在是什麼?」
  
  比丘尼:「我是女眾,難道禪師看不出來?」
  
  龍潭:「妳是女眾,誰看得出妳是女眾?」
  
  比丘尼於言下有省。
  
  男女只是假相,在吾人平等的本性上,哪有男女的假相呢?因為被男女相所迷,所以吾人不能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本來面目不是看的,是從內心修證才能體會的。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0-07-12 沒時間老

佛光禪師門下弟子大智,出外參學二十年後歸來,正在法堂裡向佛光禪師述說此次在外參學的見聞種種,佛光禪師總以慰勉的笑容傾聽著,最後大智問道:
  
  「老師!這二十年來,您老一個人還好?」
  
  佛光禪師道:「很好!很好!講學、說法、著作、寫經,每天在法海裡泛遊,世上沒有比這種更欣悅的生活,每天,我忙得好快樂。」
  
  大智關心似地說道:「老師!應該多一些時間休息!」
  
  夜深了,佛光禪師對大智說道:「你休息吧!有話我們以後慢慢談。」
  
  清晨在睡夢中,大智隱隱中就聽到佛光禪師禪房傳出陣陣誦經的木魚聲,白天佛光禪師總不厭其煩地對一批批來禮佛的信眾開示,講說佛法,一回禪堂不是批閱學僧心得報告,便是擬定信徒的教材,每天總有忙不完的事。
  
  好不容易看到佛光禪師剛與信徒談話告一段落,大智爭取這一空檔,搶著問佛光禪師道:「老師!分別這二十年來,您每天的生活仍然這麼忙碌,怎麼都不覺得您老了呢?」
  
  佛光禪師道:「我沒有時間覺得老呀!」
  
  「沒有時間老」,這句話後來一直在大智的耳邊響著。
  
  世人,有的還很年輕,但心力衰退,他就覺得老了,有的年已高壽,但心力旺盛,仍感到精神飽滿,老當益壯。
  
  「沒有時間老」,其實就是心中沒有老的觀念,等於孔子說:「其為人也,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禪者人生觀,也是如此。
  
  曾有一位老翁白髮蒼蒼,有人問他高壽,他答四歲,大家驚訝,他說:「過去七十年,都為自己,自私自利地生活,毫無意義,這四年來才懂得為社會大眾服務,覺得非常有意義,所以才說活了四歲。」
  
  沒有時間老,很好,不能的話,做個四歲的老翁,也很有意義。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10-07-12 狗子佛性

趙州從諗禪師是一位非常風趣的禪師,有「趙州古佛」的美稱。
  
  有人問他:「什麼是趙州?」
  
  趙州答道:「東門、南門、西門、北門。」
  
  這是一語雙關的回答,意思是若問者是問趙州城,城有四門,這是最佳回答,若問趙州禪師,所謂東南西北門者意指他的道風,活潑而又通達,既有東南西北門,門門皆可進出。
  
  有一位學僧問趙州禪師道:「狗子有佛性也無?」
  
  趙州毫不考慮地回答道:「無!」
  
  學僧聽後不滿,說道:「上自諸佛,下至螻蟻,皆有佛性,狗子為什麼卻無?」
  
  趙州禪師解釋道:「因為牠有『業識』存在的緣故。」
  
  又一學僧問趙州禪師道:「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趙州禪師答道:「有!」
  
  另一學僧也不滿這個答案,所以就抗辯道:「既有佛性,為什麼要撞入這個臭皮囊的袋子裡?」
  
  趙州禪師解釋道:「因為牠明知故犯!」
  
  這上面有名的公案,兩個學僧問的是同一個問題,而趙州禪師兩種迥然不同的答案,時而說無,時而道有,在禪師的有無,其實只是一義,有無只是一而二,二而一,千萬不可把有無分開,不可把有無分作兩種解釋,《心經》云:「以無所得故。」即是此義。
  
  是「有無」,但不可作有無會,此中道理,正如啞巴做夢,只許自知,無法向人道說,如吞了熱鐵丸,吐又吐不出,吞又吞不下,蕩盡凡情,才能有個轉身時。
  
  世人對有無二字,總用二分法去了解,認為世間總是有與無的對峙,是與非的不同,善與惡的分別,此實世人不能認識回家找到本來面目的根本原因。
  
  狗子有沒有佛性?「佛性」本來就不可用有無二字說的,趙州禪師不得已,說有說無,不知大家能體會出有無之中道義否!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09-07-12 方外之交

杭州淨土院的藥山惟政禪師,持律甚為精嚴,曾接引太守李翱皈依佛法,也曾入朝為唐文宗解釋「蛤蜊觀音」之事。但生性淡泊,不喜應酬,朝中大臣經常爭相供養,禪師均藉故推辭。
  
  師與蔣侍郎頗為深交,一日,蔣侍郎對禪師道:「明日寒舍文人雅集,有幾個知己好友相聚,大都是當代學者名士,懇請禪師能撥空前來普灑甘露,演說妙法,則我等不勝榮幸!」
  
  惟政禪師推辭,蔣侍郎不允,不得已,勉強承諾前往。第二天侍郎派人前來迎接禪師時,惟政禪師已不在寺中,迎者遍尋禪師不著,但見其經案上留有一偈,偈云:
  
  「昨日曾將今日期,出門倚杖又思惟;
  
  為僧祇合居巖穴,國士筵中甚不宜。」
  
  迎者將此偈呈交蔣侍郎,蔣侍郎不但不怪他失信侮慢,反而更加尊敬惟政禪師,認為惟政禪師才是他真正的方外之交。
  
  出家人的性格,個個不同,有的發心在各階層弘法度眾,經中稱為「人間比丘」;有的喜歡居住在深山叢林,經中稱為「蘭若比丘」,這就是大小乘的悲願不同所致。人間佛陀的釋迦,經常活躍在王公大臣的周圍,但也容弟子大迦葉經常山林水邊靜坐。故《高僧傳》中,有義學比丘、弘傳比丘、持律比丘、神異比丘等不同。禪門大師的風格,有為當朝國師者,有隱遁不出者,但均能樹立佛法有益於眾生,不必同一形象。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09-07-12 歸鳥迷巢

有一信士問佛光禪師道:
  
  「經說:供養百千諸佛,不如供養一無心道人。不知百千諸佛有何過?無心道人有何德?」
  
  佛光禪師用詩偈回答道:「一片白雲橫谷口,幾多歸鳥盡迷巢。」這意思是說,只因多了一片白雲,歸巢的鳥雀都迷了路,飛不回家了。因為供養諸佛,有了對象,反而迷失了自己;供養無心道人,乃以無分別智超越一切。百千諸佛,雖無過失,但無心道人,而能認識自己。
  
  信士又問道:「既是清淨佛伽藍,為何敲打魚和鼓?」
  
  佛光禪師仍用詩偈回答道:「直須打出青霄外,免見龍門點頭人。」這意思是說,清淨寺院道場,所以敲打木魚、撞擊皮鼓,完全別有深義。如敲木魚,是因魚在水中,從不閉眼,故以木魚以示精進不懈;打鼓,只為消業增福。魚鼓之聲,上達雲霄之外,何必還受輪迴之苦?
  
  信士再問道:「在家既能學佛道,何必出家著僧裝?」
  
  佛光禪師還是用詩偈答道:「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鵠能高飛。」
  
  這意思是說在家修行固然很好,但終不比出家修行更能精專一致,孔雀的顏色雖然好看,終不比雁鳥能夠高飛!
  
  信士的心中疑雲終於被佛光禪師拂拭了。
  
  有些問題沒有通達時,真是心有千千結,但經過解釋,就如撥雲見青天。禪,有時不解釋,有時就是解釋,但都說些不相干的事。如果能於言外會意,則禪師們的一言一語,一動一靜,就無不是禪了。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09-07-12 一首詩

雙溪布衲禪師和契嵩禪師友善,而且彼此已到了真正以禪接心的階段。一日契嵩禪師戲以詩追悼還活得好好的布衲禪師曰:
  
  「繼祖當吾代,生緣行可規;
  
  終身常在道,識病懶尋醫。
  
  貌古筆難寫,情高世莫知,
  
  慈雲布何處,孤月自相宜。」
  
  布衲禪師讀罷契嵩禪師的追悼詩後,非常歡喜地舉筆答曰:
  
  「道契平生更有誰,閒卿於我最心知;
  
  當初未欲成相別,恐誤同參一首詩。」
  
  布衲禪師寫罷,即投筆坐亡。
  
  布衲禪師本來沒有入滅的意圖,但為了顧念道友詩篇的信譽,所以就入滅了。禪師們的友誼,生死以之,實在非常難得。
  
  古人有一死以酬知己,但那都是為了報恩,或其他事故,而布衲禪師只是為了道友的遊戲筆墨,就以死來維護道友的意見。契嵩禪師詩中的意思,就是直下承當布衲禪師的傳法,也可以說是一句玩笑話,也可以說這一首詩或真有見地。布衲禪師為了認可,就毫不猶豫地入滅,不了解的人還以為布衲禪師是被契嵩禪師逼死的。其實禪師對生死的看法,早就勘破,只要傳承得人,撒手就走,可說灑脫自在,還有什麼比這更美的呢?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09-07-12 一起活埋

臨濟義玄禪師有一次與大眾出普坡(勞動)時,看到黃檗禪師遠遠地走過來,就拄著鋤頭不動地站在那裡。黃檗禪師看到後就問:
  
  「你是不是太累了?」
  
  臨濟禪師:「我還沒有開始工作,怎麼就說累了呢?」
  
  黃檗禪師將手中的棒子隨手向臨濟禪師打了過去,臨濟禪師抓住黃檗禪師的棒子一推,就把黃檗給推倒了。
  
  臨濟禪師趕忙對黃檗禪師說:「對不起,我把你推倒了,現在,我拉你起來!」
  
  當臨濟禪師正要拉的時候,黃檗禪師道:「不必了,我根本就沒有動,何必你拉?」
  
  臨濟禪師將手縮回,黃檗禪師就叫道:「維那(相當於訓導長的僧職)!維那!快把我扶起來!」
  
  維那趕快向前去扶起黃檗禪師,並說道:「老師!您怎能原諒這個無禮的臨濟呢?」
  
  黃檗禪師剛爬起來,一聽此話,立刻就舉手打維那,臨濟禪師在旁鋤地說:
  
  「其他的地方都是火葬,可是我這裡卻是一起活埋。」意指參禪要把動靜、來去、榮辱、起臥等對待分別的意識,全部拋棄。
  
  後來,溈山禪師聽到此事,就問仰山禪師道:「黃檗禪師打維那,不知其用意如何?」
  
  仰山禪師回答道:「真正的小偷跑掉,卻讓追捕的人挨揍。」意即超越的人永遠解脫,拘泥的人只有挨打了。
  
  禪門的打罵,我們不可用世俗的觀念來衡量,因為禪師們的打罵,其實是在「接心」,是在「傳法」,黃檗禪師舉棒要打臨濟,其實要把禪法交給他負擔,臨濟禪師推拒,意即自己早已直下承當,何必傳受?臨濟舉手要拉黃檗,黃檗禪師只有說我在如如不動之中,何勞你拉?維那的挨打,只怪他多嘴,不懂得禪心罷了。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09-07-12 西來意?

龍牙居遁禪師在臨濟禪師處參學時,一日,請示臨濟禪師道:「如何是西來意?」
  
  臨濟禪師道:「把香板拿來給我。」
  
  龍牙禪師把香板遞給臨濟禪師時,臨濟禪師拿起香板就朝龍牙禪師打過去。
  
  龍牙禪師:「老師打我沒有關係,但總要告訴我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吧!」
  
  臨濟禪師道:「剛才的香板難道沒有告訴你嗎?」
  
  後來,龍牙禪師到翠微無學禪師處參學時,又請示道:「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翠微無學禪師道:「把蒲團給我拿來!」
  
  龍牙禪師將蒲團交到無學禪師手中時,無學禪師順手就把蒲團往龍牙禪師身上打去!
  
  龍牙禪師道:「別急著打我!您還沒有告訴我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呀?」
  
  翠微無學禪師道:「剛才的蒲團,難道沒有告訴你嗎?」
  
  龍牙禪師經過多年的參究,終於明白了香板和蒲團的西來意了。
  
  一日,在禪堂裡有位學僧問龍牙禪師道:「和尚(親教師之意)行腳時,曾參學訪問臨濟與無學二位大德,對他們印象如何?」
  
  龍牙禪師道:「印象很好,就是沒有告訴我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學僧道:「為什麼他二老不告訴你呢?」
  
  龍牙禪師非常開心地回答道:「因為香板和蒲團都早有消息了。」
  
  禪宗常常用法器和法物來象徵禪道、傳衣、傳缽,就是用衣缽代表禪法。香板打人,這也是將禪交給你擔當,所以香板就是西來意。蒲團打你,蒲團是禮拜之物,作為凡心接觸佛心之用,因此蒲團也可告訴你西來意了。但是要從香板和蒲團中懂得西來意,那還需要長年累月的參究!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09-07-12 曬香菇

日本永平寺道元禪師在中國天童寺時,看到一位八十多歲駝著背的老禪師,在大太陽下曬香菇,道元禪師忍不住地說:「長老!您年紀這麼大了,為什麼還要吃力勞苦地做這種事呢?請老人家不必這麼辛苦!可以找個人為您老人家代勞呀!」
  
  老禪師毫不猶豫地道:「別人並不是我!」
  
  道元:「話是不錯!可是要工作也不必挑這種大太陽的時候呀!」
  
  老禪師:「大太陽天不曬香菇,難道要等陰天或雨天再來曬嗎?」
  
  禪者的生活,無論什麼,都不假手他人,也不等到明天,「別人不是我」、「現在不做,更待何時。」這是現代人應該深思的問題。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09-07-12 聽與不聽

青林師虔禪師初參洞山禪師時,洞山禪師問道:「你是從什麼地方來的?」
  
  青林禪師回答道:「武陵!」
  
  洞山禪師再問道:「武陵的佛法與我這裡的有什麼不同?」
  
  青林禪師道:「如在蠻荒的沙石上開放著燦爛的鮮花。」
  
  洞山禪師聽後,回頭吩咐弟子道:「特別做一些好飯菜供養這個人!」
  
  青林禪師聽後反而拂袖而出。
  
  洞山禪師對大眾道:「這個人以後必然使全天下的學僧,都爭先恐後地聚集在他的門下!」
  
  有一天,青林禪師向洞山禪師辭行時,洞山禪師問道:「你準備到哪裡去?」
  
  青林禪師道:「太陽是不會隱藏而不讓人看見的,因為既是太陽,它必然是遍界絕紅塵。」
  
  洞山禪師印可道:「你要多多保重,好自為之!」
  
  於是洞山禪師就送青林禪師走出山門,分手時,洞山禪師忽然說道:「你能不能用一句話,說出你此番遠遊的心情?」
  
  青林禪師不假思索地道:「步步踏紅塵,通身無影像。」
  
  洞山禪師沉思了許久。青林禪師問道:「老師!您為什麼不說話呢?」
  
  洞山禪師以問代答道:「我對你說了那麼多的話,你為什麼誣賴我不說話呢?」
  
  青林禪師跪下說道:「你說的弟子沒有聽到,你沒有說的,弟子都聽到了。」
  
  洞山禪師扶起青林師虔禪師道:「你去吧!你可以走到無說無示的地方去了。」
  
  禪師們非常認真,他們不是說謊,明明別人說的話,他說沒有聽到,別人沒有說,他說他聽了,這是非常耐人尋味的禪境,其實,聽到無言無說的開示法語,那他已真正聽到禪語的法音了。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09-07-12 化人說法

唐朝,文宗皇帝生性嗜好蛤蜊,沿海民眾總是不斷地捕捉蛤蜊進貢朝廷。有一次御廚在烹調時,一打開蛤蜊的硬殼,見殼內一尊酷似觀音菩薩的形象,梵相具足,非常莊嚴,文宗就以美錦寶盒供奉在興善寺,讓大家瞻禮。水產的蛤蜊,其中現出菩薩聖像,太過稀奇,因此唐文宗在上朝時,問群臣道:
  
  「眾卿之中,不知有誰知道蛤蜊內出現菩薩聖像,是象徵什麼祥瑞之兆?」
  
  有一位大臣說道:「此乃超凡入聖之事,非一般學者凡人能知,聖上如必須探究此事,在太一山有藥山惟政禪師,深明佛法,博聞強記,可以詔來詢問。」
  
  惟政禪師到達宮中後,便告訴唐文宗道:
  
  「物無虛應,此乃開啟陛下信心。《法華經》云:『應以菩薩身得度者,即現菩薩身而為說法。』今菩薩現身,乃為皇上說法!」
  
  文宗道:「菩薩雖已現身,但未聞其說法?」
  
  惟政禪師立即解釋道:「陛下認為此蛤蜊中現觀音聖像,能否啟發陛下的信心?」
  
  文宗皇帝說道:「這種稀奇的靈異之事,是我目睹,當然相信。」
  
  惟政禪師道:「陛下既已起信,那菩薩已為您說法說好了。」
  
  藥山惟政禪師對唐文宗的說法,極盡巧妙,此種靈慧均由禪心中得來,所謂有了禪心,真是信口說來,皆成妙諦。吾人對佛法禪道能有體悟,則世間上一色一香,一草一木,無不是道。你如懂得:那青青楊柳,鬱鬱黃花,都是諸佛如來的法身;你能明白:那江海濤聲,簷邊水滴,都是諸佛如來說法的聲音。哪裡一定要觀音現身呢?哪裡一定要觀音說法呢?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09-07-12 心離語言相

寶通禪師初參石頭希遷禪師時,石頭禪師問道:
  
  「哪個是你的心?」
  
  寶通回答道:「見語言者是!」
  
  石頭禪師不以為然地說道:「有見有言即是妄心,在言語的上面還見不出你的真心!」
  
  寶通慚愧,日夜參究,什麼才是自己的真心?經過十天以後,寶通禪師又回來請示道:
  
  「上次的回答不對,今天,我知道什麼是我的心了。」
  
  石頭禪師問道:「什麼是你的心?」
  
  寶通回答道:「揚眉瞬目。」
  
  石頭禪師繼續問道:「除卻揚眉瞬目,請將心來!」意即不可用動作,心不是揚眉瞬目的動作。
  
  寶通道:「若如是則無心可將來!」
  
  石頭禪師提高聲音說道:「萬物原來有心,若說無心盡同毀謗。見聞覺知,固是妄心,但若不用心,又如何悟入?」
  
  寶通禪師終於言下大悟。
  
  「心」者,離一切相,離文字相,離語言相,離一切動作(揚眉瞬目)相,更要離一切虛妄心緣相,此離一切相之心體,說有即不對,說無也是過。正如惠能所說:「不思善,不思惡,就恁麼是上座的本來面目?」參禪者會也否?
  
  為什麼禪師們經常都說無心才是禪心呢?因為有心都是虛妄心,時而天堂,時而地獄,每天從天堂、地獄不知有多少個來回,禪者若能將自己安住於無心之處,正如《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唯有「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才是此義。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09-07-12 每天吃什麼?

雲居道膺禪師專程前來拜訪洞山良价禪師的時候,良价禪師問道:「你是從什麼地方來?」
  
  道膺禪師回答道:「我從翠微禪師那裡來!」
  
  良价禪師再問道:「你在翠微禪師那裡,他都教導些什麼?」
  
  道膺禪師道:「翠微禪師那裡每年正月都祭祀十六羅漢跟五百羅漢,而且祭祀得非常隆重!我曾請示道:『以此隆重禮儀祭祀羅漢,羅漢們會來應供嗎?』翠微禪師回答我說:『那你每天都吃什麼?』我想,這句話就是他的教言了。」
  
  良价禪師聽後,非常驚訝地問道:「翠微禪師真的是這樣教導你們的嗎?」
  
  道膺禪師非常肯定地答道:「是的!」
  
  良价禪師既高興又讚美翠微禪師,不禁非常歡喜。
  
  進一步道膺問良价禪師道:「老師!請問您每天吃些什麼?」
  
  良价禪師不假思索,立刻回答道:「我終日吃飯,從來沒有吃著一粒米;終日喝茶,從來沒有喝到一滴水。」
  
  道膺禪師聽後,忽然鼓掌道:「老師!那你每天是真正吃到米、喝到水了。」
  
  孔子曰:「祭神如神在。」神明有沒有來應供,那是另外一個問題,主要是自己本身已來應供。假如有人問你,每天吃些什麼?吃到的都不是真吃,因為有吃無吃,那是生滅問題,假如不吃而吃,吃而不吃,從有為到無為,從有相到無相,從生滅到無生滅,所謂「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那就是每天都在吃,每天都在解脫之中了。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2012年7月8日星期日

08-07-12 自己的住處

趙州禪師一生疏散不羈,過著隨遇而安、隨緣、隨喜、隨眾的生活,從來都是處處無家處處家,而他一生雲水,到八十多歲都在外面行腳,有詩說:「趙州八十猶行腳,只為心頭未悄然,即至歸來無一事,始知空費草鞋錢。」有一天,他行腳到雲居禪師處,雲居禪師問道:
  
  「你年紀這麼大了,仍到處奔跑,為什麼還不找個長居安身的住處?」
  
  趙州禪師聽後,像什麼都不懂似地問道:
  
  「怎麼樣才是我長居安身的住處呢?」
  
  雲居禪師道:「山前有一處荒廢了的古寺基地,你可以把它修復好居住。」
  
  趙州不以為然,反問道:「老和尚為什麼不自己去住呢?」
  
  又有一次,趙州禪師到茱萸禪師處,茱萸禪師道:
  
  「你年紀這麼大了,仍然到處雲遊行腳,為什麼不找個地方住下來安心修行呢?」
  
  趙州禪師感慨地說道:「你說什麼地方可以給我住下來安心修行呢?」
  
  茱萸禪師不以為然地反問道:「你不必問人,總之,你年紀這麼大了,連自己的住處都不知道,像你這樣說話可以嗎?」
  
  趙州禪師聞言,不禁肅然起敬地回答:
  
  「我三十年縱馬馳騁山水,隨緣生活,想不到今天才被驢子踢了一腳。」
  
  趙州禪師行腳,是因當初有僧問他:「將來劫火焚燒的時候,四大五蘊的身體還壞也不壞?」趙州答說:「會壞。」僧再問:「既然身體會壞,那就隨他去了。」趙州答:「隨他去!」對趙州的回答,其僧甚疑,趙州也猶豫起來,所以就遍歷山川,到處行腳,訪師決疑,所謂「一句隨他語,千山走衲僧。」趙州年八十歲,仍行徑百邑,以求抉擇去疑痛快而已。其實趙州行腳,早就找到長久住處,所謂「來時自有去處,動中自有靜趣。」驢子踢了一腳,不過多一次提起。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08-07-12 多少重?

翰林學士蘇東坡因與照覺禪師論道,談及「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的話後,忽有省悟,因而作「未參禪前」、「參禪時」、「參禪悟道後」三偈,表明心得。未參禪前的境界是: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到了參禪時,其心得是: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歸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及至參禪悟道以後,其心境是: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蘇東坡自此禪悟後,對佛法自視更高,聞荊南玉泉寺承皓禪師禪門高峻,機鋒難觸,心中甚為不服,因此微服求見,想要試一試承皓禪師的禪功如何?才初見面,蘇東坡曰:
  
  「聞禪師禪悟功高,請道禪悟是什麼?」
  
  承皓禪師不答反問道:
  
  「請問尊官貴姓?」
  
  蘇東坡道:「姓秤!乃秤天下長老有多重的秤!」
  
  承皓禪師大喝一聲,說道:
  
  「請問這一喝有多少重?」
  
  蘇東坡無以為對,遂禮拜而退。
  
  蘇東坡參禪三個層次,正如青原行思禪師說的參禪三個階段,他說:「參禪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參禪時,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參禪悟道後,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禪者經此三關,雖能開悟,但並非修證,悟是解,修屬證,故禪者由悟起修,由修而證。如無修證者,若遇承皓禪師此等禪門宗匠,對你大喝一聲時,即瞠目結舌,啞口無言了。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08-07-12 無上法寶

達摩祖師本名叫菩提多羅,南印度人,出身婆羅門貴族,是香至王的第三個兒子,後來遇到般若多羅,為祖師所器重,而度化出家,改名菩提達摩。
  
  達摩未出家以前,就具有超人的才智、脫俗的善根,有一次般若多羅尊者,指著一堆珠寶對達摩三兄弟問道:
  
  「世上還有比這些珠寶更好的東西嗎?」
  
  大哥月淨多羅回答道:
  
  「沒有!這些珠寶乃我們王者之家最為珍貴的,世上再也沒有什麼東西能超過這些寶物了。」
  
  二哥功德多羅也回答道:
  
  「我沒有見過世上還有比這些寶物更珍貴的東西。」
  
  唯有老三菩提多羅卻不同意這種說法,他道:
  
  「我不認為兩位哥哥的話說得對,這些珠寶其實沒有什麼價值!」
  
  兩位兄長齊聲責問道:「為什麼這些珠寶沒有價值,你有價值的寶物是什麼?」
  
  菩提多羅說道:「因為這些珠寶它自身不能認知自己的價值,必須假以人們的智慧去分辨,否則只不過是一些沒有知覺的東西而已。而佛陀說的佛法真理,那是法寶,法寶是由人們的般若所發揮出來的智慧,這不僅能自照,而且還能區分各種形形色色的珠寶,更能分辨世間與出世間的一切善惡諸法,所以在各種寶物中,真正最尊貴的應該是無上真理的法寶。」
  
  達摩才智超脫,其見解並不為傳統所約束,以此優越的因緣,在出家以後,繼承般若多羅的衣缽,成為西天第二十八代祖師,在我國梁武帝當朝時候,東來我國,在少室峰面壁九年,亦即我國所謂東土初祖。
  
  什麼才是真正的寶物?世界上的寶物金銀、真珠等七寶,出世間的寶物就是佛、法、僧三寶了。佛、法、僧又稱自性三寶,此即人人本具,個個不無的真心本性。金銀珠寶有毀壞的時候,真心本性沒有毀壞的時候。菩提達摩以年少的才智即有此認識,終能繼承祖位,而且東來傳授佛法,一花五葉,分燈無盡,所謂一念慧解,光照無盡,亦即真理法寶勝於金銀財寶。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08-07-12 石頭獅吼

當石頭希遷禪師剛來南台時,次日就對懷讓禪師道:
  
  「昨天我來到你這裡,有一個荒唐的青年禪僧,如如不動地坐在石頭上面。」
  
  懷讓禪師聽後問道:「你有沒有弄錯?」
  
  希遷禪師道:「沒有弄錯!」
  
  於是,懷讓禪師就吩咐侍者道:「你到山門外調查一下,坐在石頭上的那個禪僧是誰?假如是昨天剛來的那個青年禪僧,你就責備他玩弄什麼玄虛?假如他承認,你就問他說:『石頭上的東西,移植後還有活的可能嗎?』」
  
  侍者就用這句話回報希遷禪師,希遷回答說:
  
  「諸佛如來的世界裡,沒有可搬動的東西,也沒有死活這句話。」
  
  於是侍者回來將希遷的回答報告懷讓禪師,懷讓禪師自語似地說道:
  
  「這個禪師,他的後代子孫將使天下人的嘴噤若寒蟬。」
  
  接著他又派侍者去考問希遷道:「如何才算是真正的解脫?」
  
  希遷:「誰綁住了你?」
  
  侍者:「什麼才是淨土?」
  
  希遷:「誰污染了你?」
  
  侍者:「什麼才是涅槃?」
  
  希遷:「誰把生死給了你?」
  
  侍者回來把這些問答報告給懷讓禪師,懷讓禪師聽後雙手合十,一言不發。
  
  六祖惠能大師門下兩大弟子:青原行思、南嶽懷讓已是當代宗師,而他們都認為:「在那石頭上能聽到獅子的吼聲。」
  
  石頭希遷禪師,對於討論問題,以問作答,正如六祖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說法。所謂束縛,原來是自己束縛了自己;所謂污染,原來是自己污染了自己;所謂生死,原來自己沉淪生死苦海,並不是由誰造成。本是石頭如如不動,無死無活,我們定要庸人自擾,所以要懷讓禪師叫我們聽聽石頭上的獅子吼聲!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08-07-12 艱難一忘

趙州禪師問溈山靈祐道:
  
  「什麼是歷代禪宗祖師的意圖?」
  
  溈山禪師叫侍者道:「快把椅子拿來!」
  
  趙州禪師說:「自從我成為一寺之主以來,還沒有見過一位真正的禪者。」
  
  此時,正有一位學僧在旁,問道:
  
  「假如碰見真正禪者,你將要怎樣?」
  
  趙州禪師說道:
  
  「一把有一千鈞力量的弓箭,不會為打一隻水溝裡的老鼠而發射。」
  
  學僧再問:「什麼人是諸佛的師父呢?」
  
  趙州禪師道:「南無阿彌陀佛。」
  
  學僧問:「南無阿彌陀佛是誰呢?」
  
  趙州禪師道:「南無阿彌陀佛是我的弟子。」
  
  學僧把這話問長慶禪師說道:「趙州禪師說南無阿彌陀佛是他的弟子,究竟是引導對方的話呢?還是放棄對方的話呢?」
  
  長慶禪師說:「假如向兩頭探索,就不明白趙州的真義。」
  
  學僧道:「趙州的真義是什麼呢?」
  
  長慶禪師終於彈出一指。學僧不明其義,繼續隨趙州參問。
  
  有一次,趙王請趙州禪師說法,趙州登上說法寶座,開始誦經。學僧在旁問道:「人家是請老師說法,不知老師為什麼誦經?」
  
  趙州禪師道:「難道佛門弟子不可以誦經嗎?」
  
  又有一次,大家在誦經,趙州禪師忽然端坐不動。
  
  學僧:「為什麼老師不誦經?」
  
  趙州:「幸虧你對我說『誦經』,否則老僧幾乎都忘掉了。」
  
  在禪門古德中,趙州是一位非常風趣的人物,他不為打一隻老鼠發射他的弓箭,他自語做阿彌陀佛的老師,你請他說法他在誦經,你在誦經他在禪思。他不是與人隨便唱反調,禪者要超越對待,而且要做到一個「忘」字,忘你、忘我、忘情、忘境、忘是、忘非、忘有、忘無,「自古艱難在一忘」,誠信然也。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08-07-12 無嘴說法

有一學僧道念,出家數十年,到處參訪,皆未能開悟,一日,請示石樓禪師道:
  
  「未識自己的本性,乞禪師方便指示。」
  
  石樓:「石樓無嘴巴。」
  
  道念:「學僧至誠,洗耳恭聽。」
  
  石樓:「你聽了什麼?」
  
  道念:「學僧自知罪業深重。」
  
  石樓:「老僧罪過也不少。」
  
  道念:「禪師過在什麼地方?」
  
  石樓:「過在汝非處。」
  
  道念:「可以懺悔嗎?」
  
  石樓:「罪業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
  
  道念隨即禮拜,石樓禪師便打,打後問道:「你最近離開何處才到此?」
  
  道念:「梁唐晉漢周,到處行腳雲遊。」
  
  石樓:「這些主人還重佛法嗎?」
  
  道念:「好在禪師問到我,若問別人,恐怕就惹禍。」
  
  石樓:「為什麼呢?」
  
  道念:「因為這些君主,不喜歡別人懷疑。」
  
  石樓:「人尚不見,有何佛法可重?」
  
  道念:「請禪師告訴我,如何來重佛法?」
  
  石樓:「你受戒已多少年?」
  
  道念:「十多年了。」
  
  石樓:「十多年了還不知重法,今日問我,我的嘴巴怎說得清楚?你的耳朵又怎聽得進去?」
  
  道念終於言下大悟。
  
  在禪門參學幾十年透不到一點消息,機緣一到,得來又全不費功夫。石樓禪師無嘴巴,只是說禪乃無言。道念的洗耳恭聽,就算洗耳但未能入心,豈又奈何?道念受戒十多年,還不知重法,石樓禪師為其點破,多年心上雲霧,一下抹拭,此即所謂禪話入心。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08-07-12 虎頭長角

黃檗希運禪師有一次到廚房,看到典座(負責煮飯)就問道:「你在做什麼?」
  
  典座:「我正在盛禪僧吃的米。」
  
  黃檗:「每天需要多少米?」
  
  典座:「每天三餐,約吃兩石半(一四九公升)。」
  
  黃檗:「是不是吃得太多了?」
  
  典座:「我還擔心不夠吃呢!」
  
  黃檗一聽這話,順手就打典座兩個耳光,典座就把這事告訴臨濟禪師。
  
  臨濟禪師聽後很不以為然,認為這樣的答話,也沒有罪過,為什麼要打人呢?他就安慰典座道:「我替你問一問這個老和尚!」
  
  可是當臨濟禪師一到黃檗禪師那裡,黃檗禪師就提起先前的事。
  
  臨濟禪師說:「由於典座不明白老師為什麼打他,所以才託我替他問老師一聲。」
  
  黃檗禪師道:「為什麼?你說為什麼打他?」
  
  臨濟禪師不服道:「難道擔心不夠吃也不行嗎?」
  
  黃檗禪師:「為什麼不答『明天還要吃一頓』呢?」
  
  臨濟禪師豎起拳頭,大聲說道:「說什麼明天,現在立刻就要吃。」說完,拳就順勢揮過去。
  
  黃檗禪師擋開臨濟的拳頭,責怪道:「你這個瘋和尚,又來這裡拔虎鬚!」
  
  臨濟禪師怒吼著走出僧堂,黃檗禪師反而歡喜,說這隻小虎的頭上長角了。
  
  後來溈山靈祐禪師就這件事問仰山慧寂道:「這兩位禪師究竟是在做什麼?」
  
  仰山:「老師的用意如何呢?」
  
  溈山:「生了孩子才知道親情偉大。」
  
  仰山:「我卻不認為如此。」
  
  溈山:「那你又作何想法呢?」
  
  仰山:「這就恰如把小偷領進自己家中,偷自己的東西。」
  
  溈山靈祐禪師聽後哈哈大笑。
  
  臨濟義玄禪師是黃檗希運禪師的弟子,弟子打老師,這是忤逆,但黃檗不以為忤,反而讚美臨濟,俗語說:「打是情,罵是愛。」在禪宗接心上看,這倒別有意義了。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08-07-12 變與不變

巖頭禪師在唐武宗毀滅佛法時,縫製了一套俗裝,準備到不得已的時候,可以應變。不久聖旨下來,強令僧尼還俗,有聲望的高僧還要逮捕判刑,巖頭禪師為了躲避苛政,他穿了俗裝,戴了低沿帽子,悄悄躲進一個在家修行的師姑佛堂裡。當時師姑正在齋堂吃飯,巖頭大搖大擺地走進廚房,拿起碗筷也開始吃飯,這時一個道童看見他,立刻告訴師姑,師姑拿起棒子,作出準備打人的姿勢,並且口中說道:
  
  「嗄!原來竟是巖頭上座,怎麼變形了?」
  
  巖頭禪師不慌不忙,安然說道:
  
  「形可變,性不可變。」
  
  後來,大彥禪師初次參見巖頭禪師時,巖頭正在門前拔草。大彥戴著斗笠大搖大擺走過來,直直地站在巖頭的面前,並且用手敲敲斗笠舉手說道:「你還記得我嗎?」
  
  巖頭抓起一把草,朝著大彥的臉上打過去說:「世間變化無常,不記得了。」
  
  大彥不肯讓步說道:「世間無常,但法性永恆,怎可不認帳?」
  
  巖頭禪師一聽當場打了大彥三拳,於是大彥站好姿勢才進僧堂,巖頭禪師這時說道:「已經寒暄完了,根本沒有再進僧堂的必要。」
  
  大彥立刻轉身往回走,可是第二天早粥吃完時,他卻又走進僧堂,剛進門,巖頭禪師立刻從法座上跳下來,一把抓住大彥的衣襟道:
  
  「你快說,你快說,不變的前帳在哪裡?」
  
  大彥禪師也一把抓住巖頭禪師,說道:「師姑家裡,形可變,性不可變!」
  
  說罷,兩人哈哈大笑。
  
  世間一切諸法,形相是生滅變異的,法性就不會變異了。就如世界,是成、住、壞、空,人是生、老、病、死,心是生、住、異、滅。唯有諸法本性,即吾人的本來面目,是「亙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常新。」
  
  巖頭禪師在暴政沒有信仰自由之下,換著俗裝,如他所說,形相可變,心性不變。吾人如能體悟到自己不變的真心,如黃金儘可變形為耳環、戒指、手鐲,而其黃金本性不變,人在生死五趣中流轉,其本性實亦未變。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08-07-12 去問他!

徑山禪師門下有五百位學僧,但真正用心參學的並沒有幾人,黃檗禪師就叫臨濟禪師到徑山禪師那兒去,當臨濟要出發時,黃檗禪師問道:
  
  「你到徑山禪師那兒時要如何?」
  
  臨濟禪師回答道:「到時我自有方法。」
  
  臨濟禪師到了徑山禪師那兒以後,就直入法堂去拜見徑山禪師,徑山禪師剛一抬頭,臨濟禪師就對著他大喝一聲,徑山禪師正要開口,臨濟禪師掉頭就走。
  
  有一學僧問徑山禪師道:「剛才那位法師對老師說了些什麼?為什麼敢對你大聲吼叫呢?」
  
  徑山禪師道:「他是黃檗禪師門下的弟子,如果你想知道為什麼,何不自己去問他?」
  
  學僧道:「我們就是不知道怎樣去問他?」
  
  徑山禪師道:「你們會大喝一聲嗎?」
  
  學僧們都異口同聲地說:「大喝一聲,這是非常簡單的事。」
  
  徑山禪師立刻大喝一聲,問道:「這一喝,是什麼意思?」
  
  眾學僧面面相覷,茫然不知如何應對。
  
  徑山禪師道:「那一喝上通天堂,下達地府,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你們五百學人大多放逸散漫,猶如聾啞,怎能懂得獅子吼聲?」
  
  徑山禪師的五百位學僧,大部分就此各自分散去各處參訪了。
  
  徑山禪師在古德中是一位證悟很高的禪匠,從不方便地觀機逗教,啟發後學,經臨濟禪師這一喝,真有振聾發瞶之功,他知道禪者教導後學契理容易,契機不易,故自己也大喝一聲,遣散十方學子,到各方尋找有緣。自古以來,所謂大德者,風格雖各有不同,但不會矇混學者。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08-07-12 無道心

文道是個雲水僧,因久仰慧薰禪師的道風,所以跋山涉水不遠千里地來到禪師居住的洞窟前,說道:
  
  「末學文道,素仰禪師的高風,專程來親近、隨侍,請和尚慈悲開示!」
  
  因時已晚,慧薰禪師就說:「日暮了,就此一宿吧!」
  
  第二天,文道醒來時,慧薰禪師早已起身,並已將粥煮好了,用餐時,洞中並沒有多餘的碗可給文道用餐,慧薰禪師就隨手在洞外拿了一個骷髏頭,盛粥給文道。文道躊躇得不知是否要接時,慧薰禪師說:「你無道心,非真正為法而來,你以淨穢和憎愛的妄情處事接物,如何能得道呢?」
  
  善惡、是非、得失、淨穢,這是從分別心所認識的世界。真正的道,不思善、不思惡,不在淨、不在穢,文道的憎愛之念,拒受之情,當然要被呵為無道心了。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2012年7月7日星期六

07-07-12 打車?打牛?

南嶽懷讓禪師在般若寺住持時,發現每天下午有一位青年在大雄寶殿裡打坐參禪,看樣子,這位青年很有慧根,因此很關心地問道:
  
  「請問朋友,你在這兒做什麼呢?」
  
  青年不喜歡有人打擾,勉強答道:「打坐!」
  
  懷讓禪師再問道:「為什麼要打坐呢?」
  
  青年已經很不高興,但口中仍回答道:「成佛!」
  
  懷讓仍慈悲地再問道:「打坐怎麼能成佛呢?」
  
  青年不再回答,似乎嫌這位老和尚過分嚕囌。
  
  懷讓禪師不得已,就拿了一塊磚頭,在青年座旁每天推磨,經過多日,青年終於非常好奇地問道:「請問你每天在此做什麼?」
  
  懷讓:「磨磚頭!」
  
  青年:「為什麼要磨磚頭?」
  
  懷讓:「為了要做鏡子。」
  
  青年:「磨磚怎能做鏡子呢?」
  
  懷讓:「磨磚既然不可能作鏡子,那你打坐怎可成佛呢?」
  
  青年大驚,這麼一句平凡的問話,使他傲氣全消,立刻恭敬地起身頂禮問道:「那麼要怎樣才對呢?」
  
  懷讓禪師非常和善地答道:「譬如趕一輛牛車,假如牛車不進,是應該打牛呢?還是打車子呢?」
  
  青年聽後禮拜,跪下來問道:「要如何用心,才能達到無相三昧的境界?」
  
  懷讓禪師答道:「學心地法門,就像播種,我為你講解法要,就像天降甘霖,只等因緣和合,就能見道。」
  
  青年終於言下大悟,他,就是禪門一代宗師馬祖道一禪師。
  
  從馬祖道一禪師悟道的過程看來,參禪的目的是明心見性,光是打坐,當然不能明心見性,因為禪非坐臥之相,不能把禪限於固定的形態,打坐可以用來通達禪道的方法,但不是目的,牛車不進,打牛即行,不關車事;參禪悟道,用心即是,不關身相。心為萬事之王,任何修行,重在明心。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07-07-12 禪門問答

洞山禪師在會見初首座的時候,首座說道:「也大奇,也大奇,佛道世界深不可知。」
  
  洞山禪師因此問道:「關於佛道世界可不可測知,我們暫且不談,現在只請問你這個說佛道世界的人,究竟是什麼世界的人呢?」
  
  初上座沉默不答,洞山禪師追問道:「你為什麼不趕快回答呢?你說,你是哪個世界的人呢?」
  
  初上座道:「你不可以那麼急躁!」
  
  洞山禪師道:「你連我的主題都不回答,怎能叫我不急躁呢?」
  
  初上座仍然不答,洞山禪師繼續追問道:「不論是佛,也不論是道,都只不過是一個名字而已,那你為什麼不引用經典來說呢?」
  
  初上座一聽,興致勃勃地問道:「經典中怎麼說的?」
  
  洞山禪師回答道:「經典中四依止有依義不依語的話,意思是只要把握住意義,就不需要在語言上分別了。」
  
  初上座不以為然地說道:「你仍然根據經典在心中製造疾病啊!」
  
  洞山禪師:「你爭論佛道世界不可測知的病,這種消極無能,不肯直下承擔的病竟又如何呢?」
  
  初上座現在又在沉默,這不是不答,是已經不能回答。第二天有人說,初上座突然死亡,因此當時禪門人物都稱洞山是「問死初上座的良价禪師」。
  
  初上座的突然死亡,與洞山良价禪師的追問是不是真有關係,這很難下一定論。不過,禪門的問答,確實如石火電光,快得不容你分別,「只要一眨眼,母雞變成鴨。」佛道世界,不容論深淺,故所謂深淺之外,裡外之外,還有這個分別也無?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07-07-12 沙彌問答

甲乙兩座禪寺,都由禪師住持。兩寺禪師經常訓練門徒的禪鋒機語,兩寺每日均各指派他們寺中的沙彌前往市場買菜。
  
  甲乙兩寺的沙彌,有一天在路上相遇,甲寺沙彌問乙寺沙彌道:
  
  「請問你到哪裡去?」
  
  乙寺沙彌回答道:
  
  「風吹到哪裡,我就到哪裡去!」
  
  甲寺沙彌想不到乙寺沙彌這麼回答,一時不知怎麼說下去才好,歸告甲寺禪師,師責備道:「傻瓜!你可再問,假如沒有風時,你要到哪裡去呢?」
  
  甲寺沙彌記著師父指示,第二日途中相遇,甲寺沙彌胸有成竹地問乙寺沙彌道:
  
  「喂!你今日到哪裡去?」
  
  乙寺沙彌非常從容地答道:
  
  「腿要走到哪裡去,我就到哪裡去!」
  
  甲寺沙彌因答案出乎意外,一時語塞,歸告甲寺禪師,師更責備道:「你真傻,你可繼續問,假使腿子不走時,你要到哪兒去呢?」
  
  甲寺沙彌用心記住師父的指示,又一日,途中再度相遇,甲寺沙彌問乙寺沙彌道:
  
  「喂!你今天要到哪裡去?」
  
  乙寺沙彌用手往前面一指,回答道:
  
  「我到市場買菜去!」
  
  乙寺沙彌揭出底牌,甲寺沙彌不知話語如何為繼。
  
  從甲乙兩寺的沙彌可以看出禪的風姿,甲寺沙彌雖然善良有禮,但缺少禪的機辯,反觀乙寺沙彌隨口說來,話既幽默有趣,言又禪味風生。所以禪不能拘泥執著,禪慧思捷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信手拈來,總會皆成妙諦。
  
  本來,甲乙兩沙彌皆到市場買菜,甲寺沙彌的寒暄,乙寺沙彌的妙語,先答風吹,再答腳走,最後三答才點出目的,這就是所謂從禪心中流露出的禪機妙用了。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07-07-12 草木成佛

日本真觀禪師,最初研究天台教義六年,後來改習禪學七年,為了尋師訪道,以期明心見性,找到自己本來面目,再負笈中國各名山叢林參話頭,習禪定,又經歷十二年之久。
  
  二十多年後,他終於在禪門中得到了自我消息,因此束裝返國,在東都、奈良等地弘揚禪法。各地學者蜂擁而來參禪求道,大家都爭相以困難的問題,要他解答。
  
  那些問題包括:
  
  一、什麼是吾人自己的本來面目?
  
  二、達摩祖師西來大意是什麼?
  
  三、人問趙州狗子有無佛性,趙州時而說有時而說無,究竟是有是無?
  
  問題雖多,真觀禪師總是閉著眼睛,不予回答。有人也知道真觀禪師不願和人議論禪門公案,大家對公案禪搬來說去,並不能得到真正的受用。
  
  一天,有一位五十餘歲的天台學者道文法師,研究天台教義三十餘年,慕名而來,非常誠懇地問道:
  
  「我自幼研習天台法華思想,有一個問題始終不能理解。」
  
  真觀禪師非常爽朗地答道:「天台法華的思想博大精深,圓融無礙,應該問題很多,而你只有一個問題不解,不知是什麼問題?」
  
  道文法師問道:「《法華經》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意思就是認為樹木花草皆能成佛,請問:花草成佛真有可能嗎?」
  
  真觀禪師不答反問:「三十年來,你掛念花草樹木能否成佛,對你有何益處?你應該關心的是你自己如何成佛?你要作如是想才對!」
  
  道文法師先是訝異,然後道:「我沒有這樣想過,那請問我自己如何成佛?」
  
  真觀禪師道:「你說只有一個問題問我,關於第二個問題就要你自己去解決了。」
  
  花草樹木能不能成佛?這不是一個重要問題,因為大地山河,花草樹木,一切宇宙萬物,都是從我們自性中流出,只要我們成佛,當然一切草木都跟著成佛,不探討根本,只尋枝末,怎能進入禪道?
  
  禪,要我們當下認識自我,不要去攀緣其他。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07-07-12 承受信物

有一天,溈山靈祐禪師告訴他的弟子仰山禪師道:
  
  「有一位俗家信徒拿了三匹白絹來,要我為他敲鐘祈福,並且希望世人和平、安樂。」
  
  仰山禪師聽老師說後,故意問道:
  
  「既然信徒對佛法這麼誠心,並且又這麼希望祈福,老師您收了他的白絹,請問將何物酬謝回報他呢?」
  
  靈祐禪師即刻以柱杖敲床三下,說道:
  
  「我將這個酬他!」
  
  仰山禪師不以為然地說道:「若是這個,用作什麼?」
  
  靈祐禪師再敲三下,說道:「你嫌這個還不夠嗎?」
  
  仰山禪師解釋道:「我不是嫌『這個』,『這個』是大家的,我只是以為老師不應以大家的東西酬謝他。」
  
  靈祐禪師道:「你既然知道這是大家的,為什麼要我另外找東西給他人呢?你說,除『這個』外,另外還有什麼東西可以酬謝他呢?」
  
  仰山禪師仍不以為然地說道:「自己已備,何勞他人?」
  
  靈祐禪師道:「自己雖然已備,但無他人,何緣得識?你忘了當初達摩大師東來我國,不也是如此將『這個』予人嗎?你們每一位禪者都是承受他信物的人!」
  
  「這個」,是指什麼?禪師說的這個,即指吾人的本來面目,既是本來面目,何勞他人賜給?但話雖如此,若無師承,何能得識本來面目?如禪門不著語言文字,所謂直指本心,見性成佛,但若捨語言文字,又何能直指本心,見性成佛?黃檗禪師說:「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當作如是求!」此一句「當作如是求」,實是著力之處。
  
  語言文字雖係工具,不是目標,如渡船過河,河尚未渡,何能捨船?但若到達彼岸,即應捨船而去。溈山靈祐站在教育立場上苦口婆心,仰山禪師站在過來人的立場上講話,雖是所論不一,實則理性一也。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07-07-12 不變應萬變

道樹禪師建了一座寺院,與道士的「廟觀」為鄰,道士放不下觀邊的這座佛寺,因此每天變一些妖魔鬼怪來擾亂寺裡的僧眾,要把他們嚇走。今天呼風喚雨,明天風馳電掣,確實將不少年輕的沙彌都嚇走了。可是,道樹禪師卻在這裡一住就是十多年。到了最後,道士所變的法術都用完了,可是道樹禪師還是不走,道士無法,只得將道觀放棄,遷離他去。
  
  後來,有人問道樹禪師說:「道士們法術高強,您怎麼能勝過他們呢?」
  
  禪師說:「我沒有什麼能勝他們的,勉強說,只有一個『無』字能勝他們。」
  
  「無,怎能勝他們呢?」
  
  禪師說:「他們有法術,有,是有限、有盡、有量、有邊;而我無法術,無,是無限、無盡、無量、無邊;無和有的關係,是不變應萬變。我『無變』當然會勝過『有變』了。」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07-07-12 一路順風

洞山良价禪師有一天夜裡說法沒有點燈,有禪僧能忍問洞山禪師為什麼不點燈呢?洞山禪師聽過能忍問話以後,才叫侍者把燈點亮,然後對能忍說道:「請你到我的面前來!」
  
  禪僧能忍走向前來。
  
  洞山禪師對侍者說:「你去拿三斤點燈的油送給這位上座!」
  
  洞山禪師的意思,是慈悲?抑是諷刺?或還有別的意思?但能忍甩甩袖子就走出講堂,經過一夜的參究,能忍若有所悟。於是立刻拿出全部積蓄,舉辦齋會,供養大眾。他在此隨眾生活,一過三年,三年後他才向洞山禪師告辭,意欲他去。
  
  洞山禪師沒有挽留,只是說:「祝你一路順風!」
  
  這時雪峰禪師恰好立在洞山禪師身邊,於是等禪僧能忍轉身外出,他就問洞山禪師道:「這位禪僧走了以後,不知要多久才能回來?」
  
  洞山禪師回答道:「他知道他可以走,但他卻不知自己什麼時候可以再回來。你如不放心,可以去僧堂看他一下!」
  
  雪峰到了僧堂,豈知能忍回僧堂以後,就坐在自己的席位上往生了,雪峰禪師趕緊跑去報告洞山禪師。
  
  洞山禪師說道:「他雖然是往生了,但是如果和我相比較,卻比我慢了三十年。」
  
  從這段公案看來,禪僧能忍責問洞山禪師說法開示為什麼不點燈,在黑暗的時候需要光明,這是人之常情;洞山禪師因囑侍者點燈,這種隨順輿情,也是人情之常;但洞山禪師囑侍者再增加三斤燈油送他,這就不平常了。可以說這是洞山禪師特別慈悲,也可以說,這是洞山禪師諷刺他的貪求。但不管怎麼說,禪僧能忍悟道了,施財設齋,這表示捨去了貪求。
  
  禪僧能忍悟道後,在洞山處一住三年,三年後,世緣已了,告辭入滅,洞山還祝他一路順風,在禪者眼中,生死如回家一樣。但洞山禪師自己還活著,卻說禪僧能忍比他遲死了三十年,表示洞山禪師早於三十年前悟知法身理體是無生無死。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07-07-12 飛來佛

南京棲霞山的棲霞山寺,被譽為是六朝聖地,千佛名藍的道場。
  
  棲霞山以石刻的千尊佛像工程為最大,在無人能攀上的最高山峰頂上,有一尊站立著的佛像,莊嚴生動,在峰下經過的人,無不舉目上視。
  
  一九四一年,有一信徒參觀棲霞山時,見到峰頂上的佛像,就問引導的卓成禪師說:「老禪師!那尊佛叫什麼名字?」
  
  卓成禪師回答道:「喔!那尊佛叫飛來佛!」老禪師的意思是說那個山峰很高,人沒辦法爬上去雕刻,這尊佛應該是從別處飛來的。
  
  信徒聽後,很好奇地又問道:「既然是飛來的,為什麼又不飛去呢?」
  
  卓成禪師道:「一動不如一靜。」
  
  信徒再問道:「為什麼要『靜』在這裡呢?」
  
  禪師回答道:「既來之,則安之。」
  
  卓成禪師隨意的回答,給予我們很多的啟示,「一動不如一靜」,這是多麼美妙的境界;「既來之,則安之。」這是多麼肯定的生活。人,在動的世間上,沒有一刻的寧靜,就是睡覺的時候,獨頭意識都會起來活動(做夢),靜中的境界才是廣大的、平等的;靜中的生活才是安詳的、富有的。
  
  所以,參禪,正如飛來佛給吾人的啟示,「一動不如一靜」、「既來之,則安之。」卓成禪師的妙答,也正是禪的妙用!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07-07-12 搶不走

一日,臨濟禪師跟隨老師黃檗禪師一同下田工作。臨濟禪師走在黃檗禪師的後面,黃檗禪師回頭一看,發現臨濟禪師空著手,因此就對他說道:
  
  「你怎麼把鋤頭忘記帶來呢?」
  
  臨濟禪師回答道:「不知誰給我拿走?」
  
  黃檗禪師停下腳步道:「你走過來,我有事跟你商量。」
  
  臨濟禪師向前,黃檗禪師就豎起鋤頭道:「單單是『這個』,世界之上就沒有一個人能拿得動。」
  
  臨濟禪師一聽這話,就毫不客氣地立刻從黃檗禪師手中把鋤頭搶過來,緊緊地握在手中,說道:「剛才老師說誰也拿不動『這個』,現在為什麼『這個』在我的手中呢?」
  
  黃檗禪師道:「手中有的未必有,手中無的未必無,你說,今天有誰給我們耕田呢?」
  
  臨濟禪師道:「耕田的由他耕田,收成的由他收成,關我們何事?」
  
  臨濟禪師這麼說了以後,黃檗禪師一句話也沒說,轉身就回到僧院。
  
  不久,溈山禪師就這件事問仰山禪師道:「鋤頭在黃檗禪師手中,為什麼卻被臨濟奪去?」
  
  仰山禪師答道:「強取豪奪雖然是小人,可是他的智慧卻在君子之上。」
  
  溈山禪師再問仰山道:「耕種和收成,臨濟為什麼要說不關己事呢?」
  
  仰山禪師不答,反問道:「難道就不能超脫對待關係之外嗎?」
  
  溈山禪師一句不說,轉身也回到僧院。
  
  黃檗禪師的轉身,溈山禪師的轉身,轉身的世界,就是肯定一切的世界。世人有理話多,無理更是話多,若能在真理之前回頭轉身,那不是另有一番世界嗎?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07-07-12 知恩報恩

臨濟禪師向親教老師黃檗禪師告辭他去。
  
  黃檗禪師就問道:「你要到哪裡去?」
  
  臨濟禪師答道:「不是到河南,就是去河北。」
  
  黃檗禪師當場就打臨濟禪師一拳,臨濟禪師抓住黃檗禪師回打他一巴掌。黃檗禪師被打後,哈哈大笑著呼叫侍者道:「你去把百丈先師的禪板和經案給我拿來!」
  
  臨濟禪師也高呼道:「沙彌!順便將火拿來!」
  
  黃檗禪師道:「我話雖然如此說,火也燒不著的,你儘管去你的,今後你必須堵塞天下人的嘴巴!」
  
  後來溈山靈祐就這件事問仰山禪師道:
  
  「像臨濟的言行,是否背叛了老師黃檗?」
  
  仰山:「並非如此。」
  
  溈山:「你的想法究竟如何呢?」
  
  仰山:「只有知恩的人才懂得報恩。」
  
  溈山:「在古代聖賢之中,有沒有類似的事情發生?」
  
  仰山:「有的,只是時代已經很遠,我不想向老師敘述。」
  
  溈山:「雖然事情已經過去,可是我並不知道,還是請你說說看!」
  
  仰山:「例如在《楞嚴經》中,阿難讚歎佛陀說:『我願把一顆赤誠之心奉獻給像塵埃那麼多的國家和眾生。』其實,那就叫做『報佛恩』,這不就是報恩的實例嗎?」
  
  溈山:「的確如此,的確如此!見識和老師的程度相同時,會減損老師的一半盛德;唯獨見識超出老師時,才可以傳授老師的遺教。」
  
  在禪宗史上,黃檗希運和臨濟義玄禪師傳承禪法,叫做臨濟宗;溈山靈祐和仰山慧寂禪師傳承的禪法叫做溈仰宗,他們同是百丈懷海禪師的門人或再傳弟子。溈山的年歲比黃檗和臨濟都長,而且宗風不盡相同,能一再推崇黃檗和臨濟,此亦即所謂量大德大,恩大禪大了。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06-07-12 誰是禪師

佛光禪師在參禪的生活中,經常忘記自己。一些從各方前來參學的禪者,要求拜見禪師,面請教益,侍者通報時說,某位學僧從某地來,想見禪師問禪。
  
  佛光禪師總是自然地反問:「誰是禪師?」
  
  有時,佛光禪師在吃飯時,侍者問:「禪師!你吃飯吃飽了嗎?」
  
  禪師也像茫然地問道:「誰在吃飯?」
  
  一次,佛光禪師下田鋤草,從早到晚,都沒有休息一下,寺裡大眾見到他都慰問說:「禪師!你辛苦了!」
  
  佛光禪師禮貌地答道:「誰在辛苦?」
  
  「誰在辛苦?」「誰在吃飯?」「誰在經行?」「誰在說話?」佛光禪師經常忘了自己這樣回答別人,也反問別人。
  
  不少的禪者學人,因佛光禪師的話而尋回了自己,認識了自己。
  
  世間上的人,有時肯定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知識、自己的擁有,反而失去真正的自己;有時候什麼都不認同、不肯定,又迷失了自己,像行屍走肉,沒有靈魂,沒有立場。如果一旦有了禪,雖然否定了一切,其實擁有了一切;雖然肯定了一切,其實解脫了一切。
  
  所以,禪者的語默動靜,都另有一番深意;禪者的生活作息,都另有一番境界。他們的機鋒嶮峻,言行雖然樸素單調,但妙味無窮;他們的警策雖然嚴厲,但風度親切,達觀超凡。「誰是禪師?」其實,這就是禪師了。:2010-08-22]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佛光禪師在參禪的生活中,經常忘記自己。一些從各方前來參學的禪者,要求拜見禪師,面請教益,侍者通報時說,某位學僧從某地來,想見禪師問禪。
  
  佛光禪師總是自然地反問:「誰是禪師?」
  
  有時,佛光禪師在吃飯時,侍者問:「禪師!你吃飯吃飽了嗎?」
  
  禪師也像茫然地問道:「誰在吃飯?」
  
  一次,佛光禪師下田鋤草,從早到晚,都沒有休息一下,寺裡大眾見到他都慰問說:「禪師!你辛苦了!」
  
  佛光禪師禮貌地答道:「誰在辛苦?」
  
  「誰在辛苦?」「誰在吃飯?」「誰在經行?」「誰在說話?」佛光禪師經常忘了自己這樣回答別人,也反問別人。
  
  不少的禪者學人,因佛光禪師的話而尋回了自己,認識了自己。
  
  世間上的人,有時肯定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知識、自己的擁有,反而失去真正的自己;有時候什麼都不認同、不肯定,又迷失了自己,像行屍走肉,沒有靈魂,沒有立場。如果一旦有了禪,雖然否定了一切,其實擁有了一切;雖然肯定了一切,其實解脫了一切。
  
  所以,禪者的語默動靜,都另有一番深意;禪者的生活作息,都另有一番境界。他們的機鋒嶮峻,言行雖然樸素單調,但妙味無窮;他們的警策雖然嚴厲,但風度親切,達觀超凡。「誰是禪師?」其實,這就是禪師了。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06-07-12 比大

韓國代表佛寶的通度寺(因收藏佛陀穿過的袈裟),擁地兩千餘甲,另一代表法寶的海印寺(因收藏藏經木刻版全部),擁有土地四千餘甲。這兩寺的禪者,在行腳的途中認識,他們就結伴同行。途中,坐在一棵樹下,談起自己的常住(寺院),便互相比較起自己常住的大。
  
  通度寺的禪者先開口說:「我們通度寺之大及住眾之多可能在全國第一。」
  
  海印寺的禪者不信似地問道:「何以見得?」
  
  通度寺的禪者解釋道:「我每次當行堂(供應飯菜),必得坐船去舀湯呢!」
  
  海印寺的禪者也不甘示弱地說:「我們海印寺才大呢!可以說,在韓國的寺院叢林,沒有一個比得上海印寺!」
  
  通度寺的禪者也不信,用懷疑的口氣問道:「何以見得呢?」
  
  海印寺的禪師想了一下,說道:「我們在海印寺上廁所大解時,要等三分鐘後才能聽到糞便掉到糞池的聲音。」
  
  這時想不到另外一棵樹下坐著代表僧寶的松廣寺(歷代以來,此寺被各王朝加封過的有十六位國師)的一位禪者,很不以為然地說道:「我們松廣寺才大啦!我們常住的禪者個個擁有了虛空,你們能走得出虛空嗎?」
  
  誰大?禪者的口氣都很大,所謂「心如虛空,量周沙界。」這不愧就是禪者的境界了。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06-07-12 隱居地方

無德禪師一向在行腳,一天來到佛光禪師處,佛光禪師對他說:「你是一位很有名的禪者,可惜為什麼不找一個地方隱居呢?」
  
  無德禪師無可奈何地答:「究竟哪裡才是我的隱居之處呢?」
  
  佛光禪師道:「你雖然是一位很好的長老禪師,可是卻連隱居之處都不知道。」
  
  無德禪師說:「我騎了三十年馬,不料今天竟被驢子摔下來。」
  
  無德禪師在佛光禪師處住下來,一天,有一學僧問道:「離開佛教義學,請禪師幫我抉擇一下。」
  
  無德禪師告訴他道:「如果是那樣的人就可以了。」
  
  學僧剛要禮拜,無德禪師說:「你問得很好,你問得很好!」
  
  學僧道:「我本想請教禪師,可是……。」
  
  無德禪師道:「我今天不回答。」
  
  學僧問:「乾淨得一塵不染時又如何呢?」
  
  無德禪師答道:「我這個地方不留那種客人。」
  
  學僧問:「什麼是您禪師的家風?」
  
  無德禪師說:「我不告訴你。」
  
  學僧不滿地責問說:「您為什麼不告訴我呢?」
  
  無德禪師也就不客氣地答道:「這就是我的家風。」
  
  學僧更是認真地責問道:「您的家風就是沒有一句話嗎?」
  
  無德禪師說:「打坐!」
  
  學僧更頂撞道:「街上的乞丐不都在坐著嗎?」
  
  無德禪師拿出一個銅錢給學僧。
  
  學僧終於省悟。
  
  無德禪師再見佛光禪師,報告說道:「當行腳的時候行腳,當隱居的時候隱居,我現在已找到隱居的地方!」
  
  自古以來的禪僧,有的行腳雲水,有的陸沉隱居;有的躲藏盛名之累,入山惟恐不深;有的接待十方,等待有緣的傳燈之人。究竟怎麼做才是禪僧真正的生活行止呢?正如無德禪師所說:「當行腳的時候行腳,當隱藏的時候隱藏。」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06-07-12 方便示教

廣州的仰山慧寂禪師,在福州的溈山靈祐禪師那裡悟道,一住十五年,受其心印,三十五歲領眾弘法,有小釋迦之譽。一日,有一學僧從他面前走過,他問學僧道:
  
  「你是從什麼地方來此參學的?」
  
  學僧回答道:「南方。」
  
  仰山禪師舉起柱杖,指一指問道:
  
  「南方的長老,還說這個嗎?」
  
  學僧老實回答:「不說!」
  
  仰山禪師又把柱杖一揮,問道:「既不說這個,那還說那個嗎?」
  
  學僧仍是搖搖頭道:「不說!」
  
  仰山禪師就擺擺手杖,對恭謹站立的學僧慈悲地喊了一聲道:
  
  「大德!」
  
  學僧立刻合掌道:「諾!」
  
  仰山禪師指示道:「參堂去!」
  
  學僧告辭,正舉步要入禪堂,仰山又在後面叫道:
  
  「大德!」
  
  學僧回頭,仰山禪師命令道:
  
  「到我前面來!」
  
  待學僧走近仰山禪師面前時,仰山以柱杖在頭上點一下,又指示道:
  
  「去!」
  
  學僧終於言下大悟。
  
  仰山禪師的教學法,實在說內中含有無比的方便,難怪受教者能於言下大悟。先是叫你停,告訴你沒有南北東西的分別,沒有這邊那邊的差異;然後叫你參堂去,告訴你處處有道,處處是禪;再然後叫你到自己的面前來,已經很明白地說出:道,就在眼前當下,等到你向前,又叫你去,這是說明佛法無來無去,橫遍十方,普被三界。仰山禪師如此方便示教,學僧又怎能不悟呢?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06-07-12 乞丐與禪

挑水雲水僧是一位有名的禪師,曾在好幾個叢林禪院住過,可以說飽參飽學,並在各地教過禪人。
  
  他所住持的這一座禪院,由於吸引了太多的僧信學徒,但這些學生往往不能忍苦耐勞,半途而廢,使他不得不對他們表示,他將辭去教席,並勸他們解散,各奔前程。此後,誰也沒有發現挑水禪師的行蹤。
  
  三年後,他的一位門人發現他在京都的一座橋下,與一群乞丐生活在一起,這位門人立即懇求挑水禪師給他開示。
  
  挑水禪師不客氣地告訴他:
  
  「你沒有資格接受我的指導。」
  
  門徒問道:「要怎樣才能有資格呢?」
  
  挑水禪師道:「如果你能像我一樣在橋下過上三、五天的時間,我也許可以教你。」
  
  於是,這位門人弟子扮成乞丐模樣,與挑水禪師共度了一天乞丐的生活。第二天,乞丐群中死了一個人,挑水禪師於午夜時分夥同這位學僧將屍體搬到山邊埋了,事成之後,仍然回到橋下他們的寄身之處。
  
  挑水倒身便睡,一直睡到天亮,但他這位學僧卻始終未能入眠。天明之後,挑水禪師對門人說道:「今天不必出去乞食了,我們那位死了的同伴還剩一些食物在那兒。」然而這位門人看到那骯髒的碗盤,卻是一口也吞嚥不下去。
  
  挑水禪師不客氣地說道:「我曾說過你無法跟我學習,這裡的天堂你無法享受,你還是回到你的人間吧!請不要把我的住處告訴別人,因為天堂淨土的人,不希望有別人打擾!」
  
  門人哭著跪下來,訴說道:「老師!您珍重吧!弟子確實沒有資格跟您學習,因為您的天堂,弟子無法領會!」
  
  一位真正禪者的眼中,天堂淨土在哪裡?卑賤工作裡有天堂淨土,愛人利物裡有天堂淨土,化他轉境裡有天堂淨土,原來天堂淨土是在禪者的心中,不在心外。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06-07-12 趙州小便

有一佛教信徒,問趙州禪師:
  
  「請問禪師,參禪怎樣才能悟道呢?」
  
  趙州禪師被他一問,立刻從座位上站起來說:
  
  「我要去小便了!」說後走了幾步,又回頭對那個信徒說:「你看,小便這樣的小事,還要我自己去,別人不能代替。」
  
  意思是說如何參禪悟道,這是你自己的事,怎麼來問我呢?
  
  像這樣暗示的教學作風,多麼活潑,多麼高明,又多麼透澈。
  
  佛教說: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生死大事,參禪悟道需要自己去實踐、體證,父母手足,親人朋友,誰也替換不了,從禪學來看,每個個人都是卓然獨立的生命!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06-07-12 上座何在?

黃檗禪師叫臨濟禪師送信給同門溈山靈祐禪師。
  
  溈山禪師叫仰山禪師負責接待臨濟,仰山拿到信後,問道:
  
  「這封信,既是黃檗上人的,請問哪一封是上座的呢?」
  
  臨濟禪師一聽這話,就說道:「我的已經交給你了。」
  
  於是他們二人就一同去見溈山靈祐禪師,溈山問臨濟道:「黃檗禪師那裡有多少僧徒?」
  
  臨濟禪師道:「有七百人。」
  
  溈山禪師再問道:「由什麼人擔任上座?」
  
  臨濟禪師道:「剛才我已經請仰山師兄把信給你了。」
  
  仰山禪師把信拿出來,說道:「信是在這裡,上座不知在哪裡?」
  
  臨濟禪師反問溈山禪師道:「請問這裡有多少僧徒呢?」
  
  溈山禪師說:「有一千五百人。」
  
  臨濟禪師道:「人可真多啊!」
  
  溈山禪師說:「你老師黃檗那裡也不少。」
  
  臨濟禪師道:「既然人多,請老師還給我們一個上座!」
  
  溈山禪師不答,只囑仰山送臨濟一程。
  
  仰山禪師在路上對臨濟禪師說道:
  
  「你去北方吧!那裡可以找到上座。」
  
  臨濟禪師拍手說道:「會有這種事嗎?」
  
  仰山禪師毫不猶豫地肯定道:「你儘管去吧!是上座的自然認識上座,只是有頭無尾,有始無終。」
  
  臨濟禪師來到鎮州以後,普化禪師確已經先在那裡,當臨濟禪師要建僧堂時,就請普化禪師為上座,從旁協助。就在臨濟禪師的教化正盛行時,普化禪師就自行入滅了。
  
  禪師對一些人事悟境一向以不說破為主,但禪師們老婆心切,接待學人又以慈悲為重,遮遮掩掩,就要靠會意了.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06-07-12 地獄

無德禪師收了不少青年學僧,大家慕名而來跟他學禪,禪師叫大家把所有一切都不准帶進山門。在禪堂裡,他要學僧「色身交予常住,性命付給龍天」,但學僧有的好吃懶做,討厭工作;有的貪圖享受,攀緣俗事。無德禪師不得已,說了下面一段故事:
  
  有一個人死後,神識來到一個地方,當他進門的時候,司閽對他說:
  
  「你喜歡吃嗎?這裡有的是東西任你吃。你喜歡睡嗎?這裡睡多久也沒有人打擾。你喜歡玩嗎?這裡有各種娛樂由你選擇。你討厭工作嗎?這裡保證沒有事可做,更沒有人管你。」
  
  於是此人高高興興地留下來。吃完就睡,睡夠就玩,邊玩邊吃,三個月來下來,他漸漸覺得有點不是滋味,於是跑去見司閽。並求道:
  
  「這種日子過久了,並不見得好,因玩得太多,我已提不起什麼興趣;吃得太飽,使我不斷發胖;睡得太久,頭腦變得遲鈍;您能不能給我一份工作?」
  
  司閽:「對不起!這裡沒有工作。」
  
  又過了三個月,這人實在忍不住了,又向司閽道:
  
  「這種日子我實在受不了了,如果你再不給我工作,我寧願下地獄!」
  
  司閽:「你以為這裡是天堂嗎?這裡本來就是地獄啊!它使你沒有理想,沒有創造,沒有前途,漸漸腐化,這種心靈的煎熬,要比上刀山下油鍋的皮肉之苦,更來得叫人受不了啊!」
  
  禪,不是閉眼打坐,閉眼打坐只是進入禪的方法之一,真正的禪是什麼?搬柴運水是禪,腰石樁米是禪,犁田鋤草是禪,早耕晚課是禪。其他還有忍耐慈悲是禪,勞苦犧牲是禪,方便靈巧是禪,棒喝教化是禪,無禪是地獄,有禪才是天堂極樂。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06-07-12 鋤草斬蛇

有一位學僧到智常禪師的道場來參學。智常禪師正在鋤草,草叢內剛好鑽出一條蛇,禪師舉起鋤頭便砍。
  
  學僧很不以為然地說道:許久就仰慕這裡慈悲的道風,到了這裡,卻只看見一個粗魯的俗人。」
  
  智常禪師道:「像你這麼說話,是你粗?還是我粗?」
  
  學僧仍不高興地問道:「什麼是粗?」
  
  智常禪師放下鋤頭。
  
  學僧又問:「什麼是細?」
  
  禪師舉起鋤頭,作斬蛇的姿勢。
  
  學僧不明白智常禪師的意思,道:「你說的粗細,叫人無法了解!」
  
  智常禪師就反問道:「且不要依照這樣說粗細,請問你在什麼地方看見我斬蛇?」
  
  學僧毫不客氣地道:「當下!」
  
  智常禪師用訓誡的口氣道:「你『當下』不見到自己,卻來見到斬蛇做什麼?」
  
  學僧終於有省。
  
  禪宗史上有南泉斬貓的故事,有謂殺生是佛門根本大戒,南泉不應殺生;有謂這是南泉古佛的大機大用,不能以狹義的見解,誣謗大德。南泉斬貓或許以手作勢,為斬斷大家的物欲和執著。現在智常斬蛇,這可能也是作勢欲斬,學僧見風即雨,故脫口批評太粗氣了,意謂些慈悲沒有。
  
  但智常禪師既有德望可以號召學者,豈容你說粗說細,所以教誡學僧不要停滯在見聞覺知上,禪要割斷常情常識,為什麼一定要在外境上分別執著,而不能照顧當下的自我呢?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06-07-12 意在钁頭邊

唐代陸希聲居士初訪仰山禪師時,便問道:「三門俱開從何門進入?」
  
  仰山:「從信心門入。」
  
  希聲:「其他二門要它何用?」
  
  仰山:「亦可從其門進入。」
  
  希聲:「從何門進入?」
  
  仰山:「從慧心門入。」
  
  希聲:「另一門如何進入?」
  
  仰山:「從慈心門入。」
  
  希聲:「一門即可,何用三門?」
  
  仰山:「信門者從佛而入也,慧門者從法而入也,慈門者從僧而入也。所謂三寶門中可入道,即此之謂也。」
  
  陸希聲入法堂又問道:「不出魔界便入佛界時又如何?」
  
  仰山禪師以拂子倒點三下,陸希聲便禮拜,禮拜畢,問道:「禪師還持戒否?」
  
  仰山:「不持戒!」
  
  希聲:「還坐禪否?」
  
  仰山:「不坐禪!」
  
  陸希聲沉思良久,仰山禪師問道:「會嗎?」
  
  希聲:「不會。」
  
  仰山:「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禪,釅茶三兩碗,意在钁頭邊。」
  
  語云:「條條大路通羅馬。」亦即「門門皆可入佛道」。但要進入佛道,首重持戒參禪,今仰山禪師說不持戒,不參禪豈非叛道者乎?實者不然,蓋戒律重規則、儀制,凡事可與不可有嚴格的規定,而禪學則重解脫、超越,不為一般形式觀念拘束,甚至魔來魔斬,佛來佛斬,故仰山禪師先否定一切對待以後,再曰「釅茶三兩碗,意在钁頭邊。」意即真正禪者不離中道的生活。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2012年7月5日星期四

05-07-12 公雞與蟲兒

有一個年輕的兒童,才七歲,但常常找無德禪師,和他東南西北亂說一通,但無德禪師卻認為這個童子機智不凡,出言吐語,常有一些禪味。有一天,無德禪師對他道:「老僧每天很忙,沒有時間經常跟你在這裡辯論胡扯。現在和你再辯一次,假如你輸,你就要買餅供養我;假如我輸,我就買餅和你結緣。」
  
  童子聽後說道:「那就請師父先拿出錢來!」
  
  無德禪師道:「最要緊是辯敗才要錢,辯勝並不成問題,首先假定我老僧是一隻公雞。」
  
  童子道:「我是小蟲兒。」
  
  無德禪師抓住機會說:「是的,你是小蟲兒,你應該買餅給我這隻大公雞吃了!」
  
  童子不認輸,爭論道:「不可以,師父!你要買餅給我才行,你是大公雞,我是小蟲兒,我見到你,我可以飛走,因為師徒之間是不可以爭論的!那你不是輸了嗎?」
  
  無德禪師抓住童子的手,引來許多民眾,無德禪師說:「這個問題跟戰爭和政治相同,假如一般衙門不能判斷,就必須請村民來裁決,這裡有三百村民,其中不能說誰都沒有擁護者,大眾呀!請你們為老僧和童子判斷一下吧,我們賓主之間誰有理?」
  
  大眾不能判斷,於是無德禪師認真而莊嚴地說道:「必須是睜眼睛的禪師才能判斷。」
  
  過了三天,全寺的人才注意到,無德禪師悄悄地買餅送給那七歲的童子。
  
  公雞與蟲兒,這一對老少禪者,他們之間,一定有許多幽默的趣事。
  
  禪的裡面,沒有大小、長短、是非、好壞,當然禪的裡面也沒有輸贏,無德禪師開始就想贏那位七歲童子,但七歲童子自願做一隻弱者小蟲兒,大公雞伸嘴一啄,蟲兒就是最可口的食物,但小蟲兒可以飛走,象徵著師徒不可以爭論。所以,禪是不爭論的世界,但禪也是一個規律有序的世界。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05-07-12 糟蹋者

有名的大顛寶通禪師,曾住在潮州三十多年。寫〈諫迎佛骨表〉而觸怒皇帝的韓愈,「日貶潮陽路八千」,也在潮州。韓愈向大顛禪師問禪論道,終於歸信佛教,成為大顛禪師的弟子。大顛禪師在去潮州之前到湖南衡山參訪石頭禪師。
  
  石頭:「你是參禪僧?還是糟蹋僧?」
  
  大顛:「參禪僧。」
  
  石頭:「什麼是禪?」
  
  大顛:「揚眉瞬目。」
  
  石頭:「除掉揚眉瞬目之外,把你的本來面目呈現出來看看。」
  
  大顛:「請禪師除掉揚眉瞬目來看某甲。」
  
  石頭:「我已經除掉了。」
  
  大顛:「我已經呈現給禪師了。」
  
  石頭:「你既然呈現了,你心怎樣?」
  
  大顛:「跟禪師沒有兩樣。」
  
  石頭:「我的心不關你事。」
  
  大顛:「本來無你無我。」
  
  石頭:「你我之間,一物也無。」
  
  大顛:「既然無物,即是真物。」
  
  石頭:「真物不可得,你心中的見解這樣,還必須大大地護持。」
  
  江西穎川的大顛禪師,到湖南石頭禪師處,才真正的開悟,得無畏法,發心到蠻荒瘴氣的邊陲之地弘法,可見其勇猛精神。
  
  大顛禪師的禪風,正如其贊云:「徹證至理,豈拘正偏?揚眉瞬目,一任風顛。語默動靜,妙闡幽玄,昌黎拜倒,衣書紀傳。」
  
  僧有多種,在工作上分弘法僧、事務僧、苦行僧等,在行為上分隱居僧、粥飯僧、應赴僧、糟蹋僧等。什麼僧都能做,就是不能做糟蹋僧。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05-07-12 畫餅充飢

香嚴智閑因百丈禪師圓寂後,就到師兄溈山靈祐禪師處參學,溈山一見香嚴智閑就問道:「我聽說你在先師百丈處聞一知十,聞十知百,不過那只是知解上的問答。我現在不問你生平體會到的以及經卷冊子上記得的知識,但我要問你在未出娘胎前,什麼是你的本分事?試說一句看看,我為你印證。」
  
  香嚴智閑懵然不知應對,沉思了一會後,才說:「請師兄替我說!」
  
  溈山禪師道:「我說,那是我的見解;對你,又有什麼益處呢?」
  
  香嚴智閑於是回到僧堂,把所有語錄經卷搬出來,左翻右翻,竟然沒有一句合乎應對的話,嘆息道:「說食不能當飽,畫餅豈可充飢?」因此便把所有典籍付之一炬,發誓說:「這輩子不研究義學了,從今後,好好做個粥飯僧,免得浪費心神。」
  
  香嚴智閑拜辭溈山禪師,到南陽慧忠國師住過的遺址禁足潛修。有一天,在割除雜草時,無意中瓦礫擊中竹子,發出響聲,他廓然頓悟,說偈云:
  
  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治;
  
  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
  
  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
  
  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
  
  從這段公案看,就可以明白知識是知識,悟道是悟道。知識是從分別意識上去認知的,悟道是從無分別智上體證的。禪,也不是從枯坐默守中可以悟的,禪仍然要經過分別意識到無分別智的。設若香嚴智閑沒有慧解,就是用鐵錘把竹子打破,一樣也不會開悟入禪。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05-07-12 女子出定

佛陀有一次在說法時,有一個女子就坐在佛陀身旁入定,文殊菩薩就問佛陀道:
  
  「佛陀!這個女子為什麼能在您身旁就座,且入於三昧?而有智慧第一之譽的我,為什麼卻不能呢?」
  
  佛陀回答道:「你把她從定中引出,自己去問她。」
  
  於是文殊菩薩就繞此女子三匝,並鳴指一下,但此女子都無動於衷,文殊甚至把她托至梵天,盡其神力,都不能使這個女子出定。
  
  佛陀便道:「現在,就算有百千萬個文殊,也沒有辦法使這女子出定。如果一定要她出定,在下方世界過四十二恆沙國土,有位罔明菩薩可以做得到。」
  
  不久罔明菩薩從地湧出,向佛陀作禮後,便至此女子前,鳴指一下,此女子馬上就出定了。
  
  罔明應該就是無明了。禪定,不為外境所動,雖文殊般若智慧,亦不為所動,但無明煩惱的力量不可小看,隨便一句話,能令你歡喜,也能令你煩惱;隨便一件事,能讓你高興,也能讓你生氣。吾人生存於世,若無禪定實在可憐,每日生活,他人要我們歡喜,說幾句好話,我即歡喜;要我煩惱,說幾句壞話,我即暴怒。別人掌握了我,我不能自主,連喜樂我都無法對治,此皆禪定不夠。
  
  雖係女子,但能入定,文殊菩薩亦不能動,但下方的無明起時,所謂「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可不慎呼!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05-07-12 廢紙一堆

在白隱禪師門下有位弟子,自認已經開悟,既不拜佛,也不焚香,甚至經常撕碎《大般若經》來作草紙,並且常說:「我就是佛,經文是記載佛的說法,既然現在有佛在此,這些經文,全是廢紙一堆,拿來當草紙用,有何不可!」
  
  白隱禪師知道這件事,就對他說:「聽說你已經成佛了,可喜可賀!但是,佛的屁股是何等尊貴,用這種廢紙當草紙,不是太不相稱了嗎?以後你還是用清潔的白紙吧!」
  
  有些禪者,以為奇奇怪怪的狀況就是悟道,「喝佛罵祖」,不能隨便的。反常,要有反常的實力;矛盾,要有矛盾的統一。鐵鍊可以鎖人,金鍊同樣可以鎖人。把佛經當作廢紙,這是通達三藏,徹悟宇宙真理以後才可以說的,否則,白紙要愛惜,廢紙也要愛惜。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05-07-12 多撿一些

鼎州禪師與沙彌在庭院裡經行,突然刮起一陣風,從樹上落下了好多樹葉,禪師就彎著腰,將樹葉一片片地撿起來,放在口袋裡,在旁的沙彌就說道:
  
  「禪師!不要撿了,反正明天一大早,我們都會打掃。」
  
  鼎州禪師不以為然地道:「話不能這樣講,打掃,難道就一定會乾淨嗎?我多撿一片,就會使地上多一分乾淨啊!」
  
  沙彌又再說道:「禪師!落葉那麼多,您前面撿,它後面又落下來,您怎麼撿得完呢?」
  
  鼎州禪師邊撿邊說道:「落葉不光是在地面上,落葉在我們心地上,我撿我心地上的落葉,終有撿完的時候。」
  
  沙彌聽後,終於懂得禪者的生活是什麼。
  
  當佛陀住世的時候,有一位弟子叫周利槃陀伽,非常愚笨,佛陀教他一首偈頌,會念前句就忘了後句,會念後句就忘了前句,不得已,佛陀問他會什麼,他說會掃地,佛陀就叫他掃地的時候念「拂塵掃垢」,他念久後,心想,外面的塵垢髒時,要用掃把去掃,心內污穢時要怎樣清掃呢?
  
  這樣,周利槃陀伽就聰明開智慧了。
  
  鼎州禪師的撿落葉,不如說是撿心裡的妄想煩惱,大地山河有多少落葉不去管它,心裡的落葉撿一片少一片。禪者,只要當下安心,就立刻擁有了大千世界的一切。儒家主張凡事求諸己,禪者要求隨其心淨則國土淨,故人人應隨時隨地除去自己心上的落葉。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05-07-12 圓融之道

藥山禪師向石頭希遷禪師問道:
  
  「我對佛法三藏十二分教,已略有所知,但對於南方所謂:『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道理卻始終不能了解,懇請禪師為我指點!」
  
  石頭希遷禪師說道:「肯定的不對,否定的也不對,肯定的否定,否定的肯定也不對,恁這麼時,該怎麼辦?」
  
  藥山禪師雖有契入,但未接心,過了一會,石頭希遷說道:
  
  「你的因緣不在我這裡,還是到馬祖大師那邊去吧!」
  
  藥山禪師去參拜馬祖時,提出同樣的問題。馬祖說:
  
  「我有時叫他揚眉瞬目,有時又不叫他揚眉瞬目;有時揚眉瞬目是他,有時又不是他。你究竟怎樣去了解他呢?」
  
  藥山聽罷,一句話不說,便向馬祖禮拜。馬祖問道:
  
  「你見到了什麼,要向我禮拜?」
  
  藥山回道:「我在石頭禪師那兒,正像蚊子叮鐵牛。」
  
  聽明白後,融會於心,那是理解;見到什麼,體會實踐,那是境界。
  
  境界的深淺,不可言語,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藥山禪師遊走「江湖」,從湖南的石頭希遷禪師,到江西的馬祖道一禪師,江湖問道。所謂禪心,所謂本性,如果要能實踐,石頭禪師對他把肯定與否定放在一邊,馬祖禪師用揚眉瞬目也說是他不是他。是他是肯定,不是他是否定,其實,道--是否一如,空有一如。禪,原來是圓融之道。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05-07-12 步步不迷方

羅浮山的顯如禪師初訪湖北省大陽山警玄禪師,大陽禪師問道:
  
  「你是什麼地方人?」
  
  顯如:「益山。」
  
  大陽:「益山離此多遠?」
  
  顯如:「五千里。」
  
  大陽:「你與麼來,還曾踏著地嗎?」
  
  顯如:「不曾踏著。」
  
  大陽:「那你會騰空了?」
  
  顯如:「我不會騰空。」
  
  大陽:「那你怎麼到此呢?」
  
  顯如:「步步不迷方,通身無辨處。」
  
  大陽:「你得超越三昧耶?」
  
  顯如:「聖心不可得,三昧豈彰名?」
  
  大陽:「如是!如是!汝應信此,即本體全彰,理事不二,善加護持。」
  
  大陽警玄禪師是宋代的禪匠,他跟隨叔父智通出家,十九歲受戒後即有禪機,如聽《圓覺經》時即問何名圓覺?拜訪緣觀禪師的道場,即問如何是無相道場?他的禪風是任何事情都好問,見僧遷化,問向什麼處去?見僧種瓜,問甜瓜何時熟?但如有禪者問他,他都以詩偈回答,他不但禪風超逸,文字造詣極高。顯如禪師從五千里外的四川盆州到湖營來參訪他,五千里路所以不踏片土是因為禪無時空,禪無遠近,步步不迷,未失方向,可見師資相契,後顯如於大陽受法,不為無因。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05-07-12 最具魅力

有一位女施主,家境非常富裕,不論其財富、地位、能力、權力,及漂亮的外表,都沒有人能夠比得上,但她卻鬱鬱寡歡,連個談心的人也沒有,於是她就去請教無德禪師,如何才能具有魅力,以贏得別人的歡喜。
  
  無德禪師告訴她道:「妳能隨時隨地和各種人合作,並具有和佛一樣的慈悲胸懷,講些禪話,聽些禪音,做些禪事,用些禪心,那妳就能成為有魅力的人。」
  
  女施主聽後,問道:「禪話怎麼講呢?」
  
  無德禪師道:「禪話,就是說歡喜的話,說真實的話,說謙虛的話,說利人的話。」
  
  女施主又問道:「禪音怎麼聽呢?」
  
  無德禪師道:「禪音就是化一切音聲為微妙的音聲,把辱罵的音聲轉為慈悲的音聲,把毀謗的音聲轉為幫助的音聲,哭聲鬧聲、粗聲醜聲,你都能不介意,那就是禪音了。」
  
  女施主再問道:「禪事怎麼做呢?」
  
  無德禪師:「禪事就是布施的事、慈善的事、服務的事、合乎佛法的事。」
  
  女施主更進一步問道:「禪心是什麼心呢?」
  
  無德禪師道:「禪心就是你我一如的心、聖凡一致的心、包容一切的心、普利一切的心。」
  
  女施主聽後,一改從前的驕氣,在人前不再誇耀自己的財富,不再自恃自我的美麗,對人總謙恭有禮,對眷屬尤能體恤關懷,不久就被稱為「最具魅力的施主」了!
  
  禪,不是理論,禪是生活,生活裡有禪,就會法力無邊,在人人尊,在處處貴,有禪,人生前途無往不利!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05-07-12 做女婿

一休禪師,在談笑間有旋轉乾坤的菩提心量。有一天,一位信徒來向他說道:
  
  「師父!我不想活了,我要自殺!請超度我吧!」
  
  「活得好好的,為什麼要尋短見呢?」
  
  「師父啊!我自從經商失敗後,現在債台高築,被債主們逼得無路可走,只有一死了之!」
  
  一休禪師道:「難道除死以外沒有別的方法可想?」
  
  信徒痛苦地說:「沒有!我除了有一個年幼的女兒以外,已經山窮水盡別無所有了!」
  
  一休禪師靈光一閃,說道:「哦!我有辦法了,你可以把女兒嫁人,找個乘龍快婿,幫你還債呀!」
  
  信徒仍然失望而著急地說:「師父!我的女兒是八歲的幼童,怎能嫁人呢?」
  
  一休禪師道:「那你就把女兒嫁給我吧!我做你的女婿,幫你還債!」
  
  信徒大驚失色道:「這……這簡直是開玩笑!您是我的師父,怎能做我的女婿?」
  
  一休禪師胸有成竹地揮揮手說:
  
  「要幫助你解決問題啊!好啦,好啦!不要再說了,你趕快回去宣布這件事,到迎親那天,我就到你家裡做女婿,快去,快去!」
  
  這位商人弟子素來十分虔信一休禪師的智慧,回家後立刻宣布:某月某日一休禪師要到家裡來做他的女婿,這個消息一傳出去,立刻轟動全城。到了迎親那一天,看熱鬧的人擠得水瀉不通,一休禪師抵達後,吩咐在門前擺一張桌子,上置文房四寶,一休禪師寫起書法來了,大家看一休禪師的字寫得好,爭相欣賞、購買,反而忘了今天到底來做什麼的。結果,買書畫的錢積了幾籮筐。
  
  禪師問信徒說:「這些錢夠還債了嗎?」
  
  信徒歡喜得連連叩首:「夠了!夠了!師父你真是神通廣大,一下子就變出這麼多錢!」
  
  一休禪師長袖一揮說:「好啦!問題解決了,我女婿也不做了,還是做你的師父吧!再見!」
  
  有禪的人,就能這樣方便解決問題。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2012年7月4日星期三

04-07-12 無響無聞

皓月供奉有一天請示趙州禪師道:
  
  「如何是陀羅尼(密咒)?」
  
  趙州禪師不開口,以手指指著禪床右邊。
  
  皓月:「這個?」
  
  趙州:「你以為這不是陀羅尼咒嗎?僧卻誦得。」
  
  皓月:「還有人誦得否?」
  
  趙州禪師又指著禪床左邊。
  
  皓月:「這個?」
  
  趙州:「有什麼不對,僧亦誦得。」
  
  皓月:「我為什麼聽不到呢?」
  
  趙州:「大德豈不知道,真誦無響,真聽無聞。」
  
  皓月:「這麼說則音聲不入法界性了。」
  
  趙州:「離色求觀非正見,離聲求聽是邪聞。」
  
  皓月:「如何是不離色是正見,不離聲是正聞?」
  
  趙州禪師示偈道:
  
  「滿眼本非色,滿耳本非聲;
  
  文殊常觸目,觀音塞耳根。
  
  會三元一體,達四本同真;
  
  堂堂法界性,無佛亦無人。」
  
  一般人想從咒語音聲求得即身成佛,就如皓月供奉不解色法音聲當體即空一樣。皓月雖經趙州指點總持一切義(陀羅尼)──即色即空,仍然不解,以為音聲不入法界性。豈知法界性不離色相而顯,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色法音聲等俗諦)求菩提(勝義諦),猶如覓兔角。」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04-07-12 國家戰士

有一次,一團野戰軍從事演習,有些軍官認為把部隊設在峨山禪師的寺院中最為隱密,並且要寺中負責三餐。
  
  峨山禪師吩咐典座說:「用跟我們一樣吃的東西,和他們結緣。」
  
  因此,使這一團軍隊頗為憤怒,沒有魚肉,只有青菜蘿蔔,實在吃不慣,於是他們生氣了,其中一位軍官跑來,指著峨山禪師怒斥道:
  
  「你把我們當什麼人?」
  
  峨山禪師不慌不忙地說:「我把你們當自己人。」
  
  軍官仍然責問道:
  
  「你竟然每天只煮一些青菜蘿蔔的家常菜給我們吃?」
  
  峨山禪師委婉解釋道:「青菜蘿蔔既是家常菜,天天吃它也不會討厭!」
  
  軍官非常生氣,大聲吼道:「你把我們當什麼人?我們是國家的戰士,不惜頭顱腦髓要和敵人拚命!」
  
  峨山禪師終於也不客氣,大聲吼道:「你把我們當什麼人?我們是人間真理的使者,我們捨棄一切為的是要救度一切眾生!」
  
  世界和平,人類福祉,宗教與宗教家的貢獻,也是不可限量的。以今日整個世界,種種暴力事件,天災人禍、恐怖分子、戰爭威脅,可以說人心惶惶,籠罩著死亡的陰影。若是缺少宗教力量來安定人心,社會將更加混亂。
  
  出家人割愛辭親,為了延續真理的傳承不斷,讓人類精神有所寄託,而奉獻終身,甘於淡薄,並非人人都能做得到的,所以古德說:「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為。」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04-07-12 百味具足

雲巖曇晟禪師初參藥山禪師時,藥山禪師問道:
  
  「你從什麼地方來?」
  
  曇晟:「百丈懷海禪師那裡來。」
  
  藥山:「百丈有何言句開示?」
  
  曇晟:「平常都說:我有一句,百味具足。」
  
  藥山:「鹹則鹹味,淡則淡味,不鹹不淡是常味,什麼是百味具足的一句?」
  
  曇晟禪師無言以對。
  
  藥山:「我亦有一句:爭奈目前生死何?」
  
  曇晟:「目前無生死。」
  
  藥山:「你在百丈禪師處有多久?」
  
  曇晟:「二十年。」
  
  藥山:「二十年在百丈處,俗氣仍未去除。」
  
  有一天,藥山禪師又問道:
  
  「百丈禪師除一句百味以外,更說些什麼佛法?」
  
  曇晟:「有時道三句,要我們省去六句會取。」
  
  藥山:「三千里外且喜沒交涉。」
  
  藥山禪師喜形於色,接著又問道:「更說什麼法?」
  
  曇晟:「有時上堂,大眾立定,便用柱杖將大家一時趕散,然後又召回來,自己不說,反而問人:『是什麼?』」
  
  藥山:「你何不早這麼說,從你的口邊,我今日得見懷海師兄。」
  
  曇晟禪師也因此於言下省悟。
  
  如果要認識一個人,有時要經過許多年月,要知道一些事理,也須費些周折。二十年不長,三千里不遠,直到說無所說,才認識百丈懷海,此即所謂一句百味了。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