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越来越多,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已经不能适应了,不听话的孩子越来越多,孩子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大。为什么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可孩子却难管了呢?
对于那些富裕的家庭对财富的处理,一般都是留给子孙,在教育孩子都会说:“爸爸妈妈辛辛苦苦的工作为了谁,不就是为了你吗,孩子!我们挣的钱临死一分都拿不走,都得花在你身上,你现在还不好好学习!不听父母的话,你怎么就不理解爸爸妈妈的心呢?”父母说出这样的话,同样要为这种教子方法付出代价,因为,有些孩子在真正理解了父母的良苦用心时,他的双脚已经踏在了监狱的地板上,人身已经失去了自由……,具体的原因,我不说,大家也可能会弄明白的!
受这些家庭教育思想的影响,有不可计数的中小学生处在无欲无求,胸无大志的煎熬中,这些孩子生活条件富足,求胜、竞争、创新、忍耐苦难的意识脆弱。“要什么就有什么,非但不是孩子的幸福,恰恰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罪恶!”要什么就有什么的安乐生活可以让孩子获得感官上的舒适,却不会让孩子在能力、才华、品德等生命力方面有任何收获。
但是现在也出现了这样的一种情况,一些生活不富裕的家长也时常口不遮拦:“孩子,他们穿名牌,我们也穿,爸爸能买的起!”本来一两元孩子就能办成的事,很多爸爸一挥手就来个出奇的大方:“给你十元够吗?”。这样的做法大家看看,对吗?
的确,人生于天地间,自立自强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课题。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滴自己的血,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老子,不算是好汉。”孩子的人生最可依赖的是什么?是知识、是智慧、是汗水,父母不可能让孩子依靠一生一世,因此,这个世界上最可靠的不是别人,而是孩子自己。
清代名臣林则徐在对待儿孙的问题上就非常开明,他曾说:“子孙若我,要钱干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为子女留下财富,不如留下更多的知识,后代不一定能保留住财富,但须用知识去创造财富。由此可见,财富是宝贵的,但比财富更宝贵的是知识。不要让孩子认为父母的钱就是自己的财富!只有自立的人,才会有拯救自己的方法。
对于父母来说,孩子是你们爱的结晶,生命的延续。天下父母有哪一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变的聪明,在学校里学习优秀,积极主动,心志高远,长大后在社会上成为生活事业的强者。但是,当前很多学生成绩低迷,没有学习兴趣,生活没有目标,学习没有方向,作业拖拖拉拉,缺乏兴致和激情。心急如焚的家长极力想补救孩子的成绩,请家教、找辅导班,其实,孩子缺乏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那些知识,而是心灵上的充实。众多孩子心灵上极度的空虚,他们的精神世界贫穷到了一无所有。现在的孩子在上课的时候,竟然会有三分之一的同学时常爬在课桌上睡觉,他的父母看着他们背着书包上学了,其实他们在学校根本就没学,他们不是在上学,而是都在‘混学’。
教育对人的影响,实质上是一种环境的影响。我们的家庭教育其实是一种特殊的环境,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的富裕,我们的教育理念也要随之改变,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责任,比一个孩子的学习责任更大。能在电脑前读到这篇文章的家长,会在朦胧中感觉到,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教育方法或多或少已经对号入座了,在对大家的警醒中,作为一名教师的我希望:要拯救我们的孩子,首先要拯救我们的家庭教育思想,因为,一个孩子精神上的贫穷,比他物质上的贫穷更可怕;与其给孩子攒一笔财富,不如暂时让孩子物质贫穷,从而给孩子一个创造的头脑。
文章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