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他不仅重视“学”,以达到“知”礼义道德,而且十分强调道德实践的重要性,提出了“知之不若行之”的重要观点。他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着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毫厚,无它道焉,已乎行之矣。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说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主要意思是说,闻、见、知、行,是人们学习仁义道德的四个阶段。行不仅是道德学习的最高阶段,而且行高于知,这是因为,只有率身实践自己知道的礼义道德,才能对什么是礼义道德更加认识深刻,真正掌握礼义道德,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只有把道德认识付诸实践,才是对道德真正的认识。知而不行,必然陷入谬妄困惑,对人的道德增进并无益处。
荀子认为,道德上坚持知行合一,能够不断提高人的道德觉悟。在道德实践中锲而不舍,积善成德,可以达到“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崇高道德境界。荀子的“知之不若行之”包含着重视在社会实践中改善人的道德品行的思想,表现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奋发向上的道德进取精神。坚持“知行合一”,“学以致行”,是我国传统道德教育论中的精华之一。
文章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