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5日星期日

04-02-12 荀子道德教育思想---师贤师

荀子认为,学识渊博、品行高尚的教师在道德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一个人想要在道德不断进取,应当“师贤师”,向深谙礼义之道的教师学习。他说:“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师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意思是说,礼义道德是人们应当遵循的行为基本规范,教师则是正确理解礼义道德的人。没有礼义,就不知道如何行动;没有教师,就不知道按照礼义行动的合理性。按照礼义而行动,人的天性情欲就能恰当地得到调适。如能像教师一样行礼义、知礼义,就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了。

荀子把“天”、“地”、“君”、“师”看作是“礼之本”认为教师在整个社会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人们要积善成德,就应当“隆师”。他指出:“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人无师法,则隆性矣;有师法,则隆积也。”意思是说,教师和礼义,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没有教师和礼义,是人生的最大祸害。不向教师学习,不懂礼义,就必然恣其情欲而为恶,向教师学习,懂礼义,就会重视积善成德而为善。荀子师贤师的思想,是对孔子“择仁而处”思想的发展。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他提倡学生“师贤师”,发挥教师在道德教育中的表率和引路人的作用,是一种很有价值的道德教育思想。

文章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