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5日星期日

04-02-12 荀子道德教育思想---疆学而求

荀子认为,“疆学而求”,即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懂得礼义,是改化人性。培养美德的根本途径和方法。他说:“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疆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意思是说,礼义道德不是人的自然本性中所固有的,所以人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培养才能具备,人的自然本性也不懂得遵守礼义道德的重要性,所以人要在实践中借助理性的思考才能认识和掌握。

荀子还认为,人并不像孟子所说的那样,有什么天生的“良知”、“良能”,整天苦思冥想,不善于在实践中学习,不可能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他说:“吾尝终日而恩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里,他通过许多生动的比喻,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他特别强调,君子并不是天生有不同于凡人的智慧,并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善假于物”,即善于学习各种有益的知识,凭借以外在有利条件,增长才干,提高自己的品性。

荀子认为,尽管人性是恶的,但通过自己的学习,就可以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他强调,“学不可以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学习一生也不能停止,君子广博地学习包括礼义道德在内的各种知识,严格要求自己,就能在思想上明白什么是正确和错误,避免行为的过失。荀子认为,在一切学习的知识中,最重要的是学习礼义道德,要确立“学至乎礼而止”的境界。

文章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