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盂子的道德先验论不同,荀子认为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品质的形成不是天赋的,而是后大人为的结果。他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恶的,“其善者伪也”。所谓“伪”,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可学而能,可事而成”的人为,包括学习和教化。荀子在自己朴素唯物主义的反映论道德观基础上,提出了“化性起伪”的道德教育论,为我国古代社会的学校提供了较为系统的道德教育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
荀子认为,人虽然生而具有“好利”之性,不可去掉。“然而可以化也”;人虽然并非生而就有礼义道德,“然而可以为他”。他明确指出:“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路,其性一也,君子之于小人,其性一也。”那么,为什么会有尧舜与桀跖。君子与小人这样道德品性的天壤之别呢?他说:“凡所贵尧禹、君子者,能化性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然则圣人之于礼义积伪也,亦犹陶埏而生。”就是说,尧舜、君子之所以能有宝贵的品德,这是他们“化性”,即对人的自然本性进行改造加工的结果。圣人经过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逐步认识和确立礼义道德,正如陶匠用水和土而生砖瓦一样。这就是荀子著名的“化性起伪”说。
荀子不承认包括圣人在内的所有的人具有什么天赋的道德观念,肯定人的本性是恶的。但能经过主观的努力、“修身”和教化,改变自己的本性,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他说:“好荣恶辱,好善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荀子的“化性起伪”说为他站在朴素唯物论的人性论的立场上提出具体的道德教育和修养的方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章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