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9日星期六

29-10-11 证严法师静思语录 (2)

101. 【稳住最终目标】人的一生中,难免会有灰濛濛、气冷冷的时侯,只要能将最终目标稳定住,就能像冬天的太阳一样,感觉很温暖。

102. 【活出生命力】人的生命,要永远保持像春天一样,不断涌出生命力,不断发挥它的功能,才是活着的人生!

103. 【职业与志业】所谓职业,是为生活而工作,是被动的办事;办公时间按一般上下班打卡,能不迟到早退,公务就算完成。而志业则是没有上班时间,更没有下班时刻,虽然不需打卡,却是分秒善尽义务,一切都出于自愿。

104. 【做好事是义务】做好事总是要腾出时间,这是人生的目的,也是应尽的义务。

105. 【生存的真谛】天下、国家、社会、家庭之所以不得太平、安宁、和睦,皆因人人只知争取生存,而不探究生存的真谛。

106. 【代代传承慧命】生命只有数十年,慧命却永远不灭。每个人都有代代传承的子孙,要留下美的回忆与爱教育给怹们,这就是史蹟的慧命常存。

107. 【皈依的目的】昄依的人要有个皈依的目的,就像在茫茫大海中,到底船隻将驶向哪一个方向?一定要有个目标。而为人皈依者一定要负起责任,比如眼见船隻已经快迷失了,赶快亮起灯塔的灯他们知道方向,这就是责任。

108. 【慧命永存】生命无常,慧命永存;爱心无涯,精神常在。

109. 【有愿才有希望】愿是成功的起点,愿也是希望。人生最需要的就是愿,一切事业要成功必须有愿。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依愿力而行,最后才能圆满成佛。「人」如无愿,就无希望;没有希望,就无法成就事业。

110. 【愿力并行】佛教提倡「愿」、「力」并行,若仅是空口谈愿,却不以实际行动表现,永远都无法满「愿」。

111. 【发大愿】发愿--必须发利益众生的大愿,并且随时随地身体力行。

112. 【真正的普度】真正的普度是发大心、立大愿,普爱一切众生。

113. 【愿大、志坚、气柔、心细】愿要大,志要坚,气要柔,心要细。

114. 【深入了解佛法】有些人不了解佛法,以为有苦恼或不幸的人才需要宗教;以为佛教是消极、逃避现实的,这是错误的观念。其实是有知识、有志节,要追求宇宙真谛、深讨生命奥祕之士,需要了解宗教--尤其是佛教。

115. 【真正的洒脱】人生难得洒脱,要洒脱必须拥有宗教精神及人生目标,才能得到真正有意义的洒脱!

116. 【运动家精神】佛教徒应具足运动家的精神,只要肯精进,一定可以到达终点--佛的境界。

117. 【宗教的力量】宗教的力量,不仅能鼓舞人们的身心,并能带来心灵的淨化。

118. 【心胸光明磊落】世间事都是相对的,只要我们以真诚的爱心待人,以光明落的心胸任事接物,则人生到处都充满真善美。

119. 【礼敬诸佛】正信的佛教徒称「礼敬诸佛」,不只是「拜佛」,而是要学佛陀的大慈悲和大智慧。

120. 【佛教的绝对论】欲以出世精神做入世志业,必须抱持:「绝对要任劳」、「绝对要忍怨」、「绝对要有爱」、「绝对心存快乐」……,这是佛教精神的「绝对论」,也是与世间法「相对论」所不同之地方,更是利生事业臻至完美境界之关键。

121. 【救世的良药】佛法是救世的良药--因为世间的众生,常处于病与贫的状态中。无论天然灾害或人为祸乱,都是因为不调和而引起的病态;既然产生病态,即需治世的良药,佛法就是最好的良药。

122. 【拾己为人】佛教的真正精神在于不为自己,一切只为众生求安乐,宁可拾己,以自己的牺牲使他人得到安乐。

123. 【人人都有菩萨心】人人本具一颗菩萨心,也具有和菩萨同等的精神与力量,此力量即慈悲与智慧的力量,它恆藏在人人内心的本性。

124. 【菩萨行者】菩萨行者心怀慈悲,常起利益众生的念头,无论到任何地方,心都无畏惧。因此,若能做到以爱待人、以慈对人,则不惹人怨,亦能结好缘。

125. 【学习大无畏】行菩萨道,要经常接受考验。遇到困难与危险时,要学佛陀大无畏、大勇勐的精进精神,心无怖畏、志不退缩,不断向前迈进。

126. 【欢喜别人成就】我们应为别人的成就生欢喜心,视他人的成功犹如自己的成就,这就是菩萨心。常常抱持利益众生之心,就可永远不离喜乐。

127. 【惟慧是业】菩萨之情广大无边际,能包容宇宙,能无限量地爱一切众生,丝毫不求众生的回报。菩萨常念知足、安贫乐道,所追求的只是智慧,所以说「惟慧是业」--依智慧而行动,这是凡夫与菩萨不同的地方。

128. 【发挥良知良能】人人都有佛性,只要能发挥良知良能,没有一个人不能去救人、去造福人群;这分救人之心,就是菩萨心。

129. 【如何成就道业?】欲成就菩萨道业,必须拥有不畏心劳、不惧身苦的精神毅力,勇往直前,方能达成。

130. 【清水之爱】菩萨的爱像一杯清水,可以从上透视到底,没有一点色彩,此即「清水之爱」。

131. 【真菩萨】菩萨不是土塑木刻的形象,真正的菩萨能做事、能说话、能吃饭,能寻声救苦随处现身。

132. 【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在于功能而不是形象,形象没有价值。

133. 【欢喜付出】要做菩萨,就要发恆常心。菩萨决不把「付出」当成苦事,而是抱持游戏人间的欢喜心去付出。

134. 【扮演自己的角色】人间如舞台,人人都在舞台上扮演各自的角色。

135. 【真正的灵感】寺院中木刻、石凋的佛菩萨像,只是供我们摄心,真正灵感的佛菩萨在每个人的心中。

136. 【爱惜人身】一切功德由时间所累积,一切功德由我们身体行动所成就;所以,我们要好好爱惜人身。

137. 【及时行善】要好好利用我们的身体,趁能自由说话、走动的时候,赶快多做利益人群、宣扬佛法和导人向善的事。

138. 【遵从良医】人都有生老病死,有身体就有病痛。佛陀曾说:「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既知有病,就应遵从良医的诊断治疗,免除身体苦患。

139. 【一生的行为】人一生的行为,不管是善是恶,皆由时间所累积。

140. 【身是载导器】人对躯体有两种看法:一、太爱自己,珍宠得过分,捨不得善加利用;二、太轻视自己,轻视得近乎折磨,以为身既是「不淨物」又何必重视,因而忽略了身是「载道器」。其实,只要好好发挥身体的功能,不但处世大业能够成就,佛道也将不远。

141. 【赤裸裸地来去】人出生时,是一身赤裸裸地来;在世间忙碌了几十年,到最后也是一物不带而赤裸裸地走!

142. 【人生的创造者】每天无所事事,是人生的消费者;积极付出,才是人生创造者。什么都没做,就是空过的人生;若能不断付出利益人群,就是大好的人生。

143. 【活生生的人生】身为佛弟子,就应学习佛陀的精神,为需要帮助的人服务,并与众生同苦乐。能做到人我一体,就是「成功的人生」,亦可称为有意义、有感情,真正「活生生」的人生。

144. 【多疑之苦】一般凡夫太爱自己,就会处处与别人计较、事事多起疑心,常怀疑别人所说的话是不是讽刺自己?别人所做的事会不会对自己不利?像这种人,就是把「人事」当「是非」,会生活得很痛
苦。

145. 【人痛如已痛】要突破小范围的爱,将爱心普及一切众生,视众生的苦痛如自己的苦痛,这才是佛教所倡导的爱。

146. 【化小爱为大爱】爱本来就无穷无尽,扩大可以利益天下,增长慧命;缩小则成自私自利,增长恶业。

147. 【点亮心光】一个人要先点亮自己的心光,才能引发别人的心光。人要真诚苦干才能领导别人,而非光靠能干。待人要以宽大的心胸去接纳、包容--发广大心,普爱一切众生,使周遭都笼罩在大爱氛围中。

148. 【清淨的法爱】佛法要人间化,必须先淨化人间;要淨化人间,必须先身体力行淨化自己。如何淨化呢?就是培养清淨的法爱。所谓的「法爱」,就是对普天下众生,都能心生敬爱、觉情,而且爱得无所求、爱得很普遍。

149. 【普爱天下】以佛陀普爱天下众生之心为己心。佛陀能为一切众生牺牲,我们也能为济助众生的志业不惜辛劳付出。

150. 【缺爱症】现今社会有一种通病--「缺爱症」。大家若能先由自我做起,充足自己的爱心,然后互相付出,将这分爱充足于社会,社会能祥和。

151. 【太太的责任】爱心、慈心、悲心是女性的优点,如何引导先生做好事、走好路,是做太太的责任。

152. 【不要执着小爱】有些人的爱只执着于自己的眷属,倘若眷属不能符合自己的要求,就容易产生怨恨。

153. 【痛苦的根源】凡夫的爱欲及渴望永无止境。不断地追求物质享受与声色逸乐,有如汹涣的波涛,一波未平!这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

154. 【爱河千尺浪】爱河千尺浪,苦海万重波!求不得是苦;求得之后仍不满足,禁不起爱欲的鼓动及外界的诱惑,继续永无尽期地渴求,以致人生痛苦耐!

155. 【建立家庭伦理】台湾的离婚率不断逐年攀升,衍生不少社会问题。希望人人都能先由自身建立正常的家庭伦理,再去影响其他的家庭。

156. 【爱其所爱】在感情发生问题时,要以大爱之心爱其所爱;也要退一步,用宽广的心接受眼前呈现的一切,这才是有智慧的爱。

157. 【爱人与被爱】爱人与被爱都是幸福的。但是这分爱必须「清淨无杂染」--付出者无所求,接受者不贪婪;施与受者都无烦恼,彼此皆自在。

158. 【无色彩的爱】无色彩的爱--「时」不计长短,「地」不分远近,「人」不分宗教与种族,只要有苦难,我们看得到、听得到、做得到,都应尽量去付出,决无希求回报的心念。爱得普遍,爱得透彻,爱得乾淨俐落,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纯淨真爱。

159. 【说一丈不如行一寸】人有二耳、二眼、一口、双手、双脚,此中道理:是要人多听、多看、少说话、多做事。修行贵在身体力行,说一丈不如行一寸。

160. 【多增一分真我】一切的修行法门,如坐禅、念佛等,都是为了收摄心念。「修行」,主要是多改掉一分假我,多增加一分真我。

161. 【从自我做起】想拥有一个清淨的社会并不难,但需先从无数个「我」与「你」开始做起。想要求整体的美,也必须从个体开始;有无数个美的个体,才会有大整体的真善美。同样的,嚮往生活在菩萨的世界,自己就必须先学习做菩萨。

162. 【修德】修德--是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累积而成,并抱持恆久心,于平常的言行举止中不离佛法教育;如此,才是真正的学佛修德。

163. 【知羞耻】一个人只要有惭愧羞耻心,自然不做丧理败德的事情。所以,修行学佛一定要惭愧心,知羞耻。

164. 【诚于内,形于外】一个人的修养如何衡量?应是在诚于内,而形之于外。待人接物、言谈举止……,一切行动都充分表现内在的修养。

165. 【救世先救心】要救世必须先救心,心诚则身端行正;要家庭和睦,必须先从个人的修养开始做起,然后再以一个和睦家庭去教化、影响其他的家庭,则家家和睦,社会安详和乐。

166. 【深思熟虑每包话】时时刻刻注意自己所说话,每一句话都要深思熟虑,是否合情、合理、合法?是否利益众生,开导人心,使人开解烦恼?

167. 【问心无愧】修行要抱持一个原则与信念--为佛教、为众生,行为要光明正大,再大的委屈与打击也要忍受,凡事做到问心无愧的地步。

168. 【人群磨练】人的习性不同,各如其面。修行必须走入人群,和不同习性的人互相磨练、适应,并圆融共处、和睦相待。

169. 【最坚强的人】行忍辱的人,是一个最坚强的人,任何人与事都击不倒他;能忍,才能成就天下大事。

170. 【不毁谤同道】修行除了自度之外,还要度人;时时刻刻培养善根(智慧)、慈悲(福德),绝对不侵犯、毁谤他人,尤其不侵犯、毁谤同道者。

171. 【不伤害别人】人往往为了爱自己而损害别人,所以佛陀教导我们:修养的第一个条件,就是不去伤害别人。

172. 【彼此感恩、行善】社会是群体的,只有一个人好或只有一个人向善还不够;希望拥有一个好家庭、好社会,就必须人人行善、彼此感恩。

173. 【个人是社会的起源】社会形态源自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源自于个人的修养。若能先培养好个人修养,进而料理好家庭,社会秩序自然能渐上轨道。

174. 【何谓修行?】所谓修行,即「修」心养性,端正「行」为,常存惭愧心勤勉精进。如修学而不精进,不知反省自己,就是没有惭愧心;心无渐愧者,行为必然不端,遑论修心养性?

175. 【福至心灵】有量就有福,有福心就灵,是谓「福至心灵」。

176. 【不要小心眼】为人处事要小心、细心,但不要「小心眼」。

177. 【步入解脱门】平常要多调伏自己的心念,培养正确的人生观。若能降伏「忧烦」的魔军,看澹世间的利欲,得时不贪着,失时无挂碍,这才是步入解脱门。

178. 【时时尊重他人】若想在世间成就事业,一定要先成就自己的品德;要成就品德,必须先从「随时随地尊重他人」的基础做起。

179. 【练心】人生在世,常会接触複杂的人事;所谓「修行」,就是要藉複杂的「人与事」来练心。

180. 【不散播是非】无意间的散播是非,虽然没有伤害别人的身体,但是却毁坏别人的名誉与形象,这种罪过比伤害别人的身体还严重。

181. 【启发自我觉性】修行,得靠自己精进地启发自我灵明的觉性,不能期待不劳而获的成果。

182. 【以众人为重】学佛要注重道与理,关心人及事。能以众人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在日常人事中自我磨练,以毅力、勇气突破障碍,才是真正学佛的精神。

183. 【苦修】苦修,是清心少欲、磨练吃苦的心志。

184. 【放弃忧愁惶恐】人一旦生活在忧愁惶恐中,就很容易丧失自信心而陷入怯懦与逃避的深渊。

185. 【不谈神通怪力】除了对人与事必须信实外,讲经说法也要合情合理,不可谈神通怪力、耸重人心的言论;如此,才能提高正信的智识水准,引导众走善道。

186. 【修学三要】修学者三要:一、要有赤子之心--直心是道场。二、要有骆驼的耐力--工作时,要有骆驼般的耐劳和耐力。三、要有狮子的勇勐--努力精进如狮子的威勐。

187. 【同参】同参,是同修间彼此相互切磋、去除习气,唯存清淨佛心的意思。

188. 【同道】同道,是指同修间若有错误的行为,可彼此更正、相互惕厉之意。

189. 【圣人无梦】古人说:「圣人无梦」,是形容圣人并不把梦当一回事,精神不执着于梦境,不理会梦中事,每天睡醒之后就面对现实的生活。

190. 【修行修心】修行人的心境,要如「鸟过白云,鱼跃水面」般--空中无迹,水面无痕;不为消逝事物而烦恼,心境安然而自在。

191. 【戒、定、慧三学】戒是不起心动念,守住本分,戒掉一切名闻利养的贪念;「定」是遇到任何困境,都能守持志节、临危不乱;「慧」是能运心转境,于平静中突破重重困难。

192. 【四重德行】修行者为完成「德行」,日常生活不可离「四重」,即「言重、行重、貌重、厚重」。
「言重」即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能鼓励人心向上,并解开众生的心结;所以「言重」则「有法」。
「行重」即行仪庄重,举止有节;是故「行重」则「有德」。
「貌重」即待人接物能刚柔并济,令人欢喜亲近又不致轻浮,亦即孔子所说:「温而厉,威而不孟」,涵有「温、良、恭、俭、让」之威德;故言「貌重」则「温威并重」。
「厚重」即心宽意厚,善解人意,常怀欢喜心,乐于利益人群;所以「厚重」则「人人皆欢喜」。

193. 【善用钱财】钱会害人,但是钱也会救人。我们要好好利用钱去救人,不要被钱所利用。有钱有势的人,若不知节制欲望则烦恼无量;若不将名利看澹,精神生活必然空虚无所依止且苦患无量。

194. 【财欲是祸水】世间人为了财物,造作无量罪业,所以有句话说:「财欲是祸水。」学佛应认清:世间财物只是给予人们资生而非典藏,要能提起慈悲心、欢喜心、勇勐心而行善嘉捨布施。

195. 【理财四分法】佛陀曾教我们理财四分法:一、四分之一奉养父母,二、四分之一教育子女,三、四分之一用于家庭,四、四分之一投入社会公益事业。

196. 【坦诚相待】多数人为了追求名利,往往对人都不坦诚,谄曲逢迎、处处巴结;人若不能坦诚相待,是件多么痛苦的事啊!想去除这些痛苦,就必须把得失心转为诚实心,坦然地取诸社会并用诸社会--从社会取得有意义的钱财,为社会做有意义的事;如此,光明磊落而坦坦荡荡,不是更快乐而自在吗?

197. 【布施就是修福】布施就是修福。钱财,若捨不得用而存在金库做守财奴,就与穷人没有两样;但是如果用得不当也会有害身心,甚至祸国殃民。若能用在有意义的地方,则是修福积德的大好机会。

198. 【身外之物如火】身外之物如「火」天寒地冻时,近火虽可取暖,但太靠近却很危险;若看不开、放不下,犹如手拿烧红热铁,必然被烫伤。世间名利又好比白雪,看起来很美,喝起来也很清凉,但握久了手也会冻伤。众生颠倒,明知财物、名利伤人身心,却仍甘于被伤害。

199. 【培养慈悲】学佛,最重要的是培养慈悲心。若失去了慈悲心,就是失去佛教的精神。

200. 【反省过失】常能反省自己而无过失,即得解脱自在。

文章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