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3日星期五

03-02-12 培养“大丈夫”人格

盂子从事教育实践活动。目的是为社会培养躬行,“仁义”的“大丈夫”。他以生动扼要的赞赏言词来描绘自己心中的理想人格。他说,这种理想的人物,“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真正的大丈夫,他住的是“仁”这个天下最广的安宅;立的是“礼”这个天下最正中的位置;行的是“义”这个天下最宽阔的大道。得了志,就同天下百姓共行这个“仁义”之道;不得志,就一个人独行“仁义”之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志笃心坚,奋然而行。

孟子给人们描绘的“大丈夫”人格具有道德积极激励意义:

第一,“大丈夫”把“济天下”,为百姓谋利益作为自己的崇高理想。……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在封建社会中,王公贵族夺权夺利,百姓利益得不到关心。孟子公开倡导把“泽加于民”、“兼善天下”作为大丈夫的最高志向,非常难能可贵。

第二,大丈夫“善养吾浩然之气”。什么是“浩然之气”?孟子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从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非义袭而取之也。”就是说,大丈夫有“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和刚正不阿的气节。心怀仁义之道,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第三,大丈夫面对逆境而“忍性”,不动摇自己的信念。孟子认为,一个道德高的人,身临逆境,应不怕艰难困苦。不顾个人得失甚至身体的磨难,应“动心忍性”,磨炼自己的品性,坚持自己的崇高追求。他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尽管孟子的“大丈夫”理想人格学说受到的伦理思想与政治理想的限制,本质上是为地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但是,他推崇的这种以“兼善天下”为志向,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高尚品质的“大丈夫”几千年来,对我国历代仁人志士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大丈夫”理想人格中所包含的积极道德因素,至今仍值得我们汲取。

文章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