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3日星期五

03-02-12 老子道德观---无为

老子的道德观与孔子、墨子的道德观有明显的区别。在《道德经》中,老子关于“道”与“德”的解释有两层涵义。一是在哲学意义上,“道”指世界的本原,“德”指万物的本性。他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意思是说,万物靠道生长出来,又靠自己的本性孕育、成长、发展,因此万物都要“尊道而贵德”。二是在伦理意义上,“道”指人类生活的最高准则,“德”指人类的本性或品德。他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即是说,圣人以与世无争作为自己的最高生活准则。他又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这里的德,则是指人的品性。在老子那里,自然与道德观是相通的。他说:“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就是说,人类生活中的“道”与“德”,应当以自然界的“道”与“德”为依据。老子认为,天道自然无为,人道也应依循天道,做到自然无为。正是从这样的道德观念出发,老子提出了自己一套以“无为”为原则的道德观。

老子把“无为”作为人类道德生活的最高原则和人的至善品德。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他认为,人人做到“无为”即朴素无欲,无所作为,即能“天下将自定”。他说“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天下统治者与老百姓都以“无为”为美德,就能天下太平,民众富裕。老子竭力称赞“无为”的品德。他指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意思是说,生养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为万物的成长辛劳而不居功自傲,为万物之长却不主宰万物,这才是至高至善的品德。这些话表面上是称颂作为世界的本原的“道”的,其实也是指人道的,把“无为”看作是圣人的最高美德。

老子认为,从人类到自然界要以无为、无欲即“自然”为其活动的准则。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认为,“无为”才符合人的本性。任何“有为”,都会引起社会的混乱,道德的倒退。“无为”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道”,他批评儒家的仁义忠教和礼德,认为这些都是放弃了“无为”这个“大道”而引起的。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国家昏乱,有忠臣”。他还指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簿而乱之首。”。在他看来,道德的最高境界是“道”即“无为”,其次是以道为依据的“德”;第三是“仁”,虽仁德有所作为,但“无以为”;第四是“义”,有作为,有追求;第五是“礼”,完全败坏了无为的道德原则,因而礼德是最坏的,是对道德的最大背叛。

应当指出,虽然老子推行的“无为”道德原则,其目的是“无不为”,但他在总体上反对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积极进取和有所作为,具有自然主义和伦理非理性主义的某些倾向,容易导致否定道德作用的后果。当然,老子在以自己的“无为”的道德观批判儒家道德学说的同时,以辩证思维观察人类的道德生活,看到了“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的善恶互相转化,看到了道德只是一定社会生活条件的产物,以及道德品德的层次性与关联性,这在我国伦理思想史上又是一个贡献。

文章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