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脑子腾空,虚位以待,才能在空白旷野处,让思想的奇葩生长出来。
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告诫企业家们在审查自己每周的工作计划时,要学会做点"减法":尽量减去那些"可办可不办"的事务。人的生命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所以应该抛弃那些脱离实际的空想,远离虚名、物欲的诱惑。可惜,很多人并不懂得这个道理。人的生命有限,欲望无限,既然有所为,就必然要有所不为。
其实,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初涉人世时,由于所知无多,也就恨不得把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揽在自己怀里,给世界以增加,无休止地增殖,空间在拥塞,整天人累得气喘吁吁。
几度秋风秋雨,树老了,人乏了。回忆起那拥挤淤塞的日子,寒秋凄清的某一日,在顿然了悟中想到应该与拥挤淤塞的日子了断了。现在,要做的便是撷拾最重要的事物,将普通的和一般的忽略不计。开始做减法,给世界以减少,多做拒绝,让一种涵虚清空的意念将自己笼罩。
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中表达了一位盲人对人生中仅有的三天光明的万分珍惜。假如给盲人三天光明,收入眼帘当是葱郁的山林、碧绿的草地、可亲的身影……这些,对于一个视力正常的人来说,不过是司空见惯的事,有谁能在闲暇之时,特地抽空去林间听一两个小时的鸟鸣?有谁能对眼前的景物产生特别的惊喜?熟视无睹,便漠然置之。
如果你去问一位年轻的小伙,希望自己的女朋友是什么样的,他肯定会说:美丽、大方,有高挑的身段,双眼皮大眼睛;如果你去问一位负重而行的中年人,最希望自己妻子如何,他肯定底气十足地说:勤快、善良;如果你去问一位耄耋老人,最希望自己妻子怎么样,他会不紧不慢地说:健健康康活着就好。
不难发现,随着年岁的增加,对自己所爱的人希望是越来越少,越来越现实。
"减"单事
有一位踌躇满志的老板,从事铝合金经营,几年内大赚一把,不仅买了车还建了别墅。他的私营铝合金厂每年纯赚上百万元,但他对员工却很小气,对自己更是节俭。为了省钱,他去南方购原料来回都坐火车,吃的是方便面,住的是小旅馆。一次押货回来,路上翻了车,他负重伤住进了医院,两条腿总算保住了。经历了这场劫难后,他前后判若两人。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出差,他都尽可能地照顾好自己,然后才是业务。对待员工的态度也一改往日的凶横,开始以温和谦恭的面孔出现。
有人问他,他直言不讳:"以前,我是用加法来衡量人生的,人活着要日积月累地发展,要滚雪球般的赚钱。自出事后,我发觉人生适宜于减法,假如上次我被压死,一切都不复存在;如果上帝要去我的两条腿,人生就会少去很多意义。不要把人生的目标定得太高,比起健康地活着,一切都显得微不足道。"
很多时候,人们在蓦然回首人生的那一刻才发现,自己曾经通过辛辛苦苦的努力和一点一滴的积累所拥有的许多东西其实都不是自己真正所需的,那么这些东西便成为冗赘,无论这些冗赘有着多么华丽的外表,我们都应当予以适度的舍弃。这时,人生便需要用减法来经营了。
当生命中有了多余的物质时,我们就必须学会运用减法来经营人生。只有如此,生命才能在退尽繁华之后回归到最初的纯真状态。有些人迷惑于外在的繁华不肯从中退出,所以他们很难体味到生命的真谛;而有些人则很幸运,他们既能在获得时享受自己的拥有,又能在满目繁华中急流勇退,更能在面对失去时心怀坦然。过度执著于繁华物质的人,因为不愿退去繁华,所以最终只能被多余的物质所累,而能够勇于退去繁华之人,则必将拥有最真、最纯的自我,这样的人也就是那些终将体验到生命真谛的人物。
40岁的吉姆·特纳继承了拥有30多亿美元资产的莱斯勒石油公司,人们都以为新上任的总裁会大干一番。然而,他却组建起一个评估团,对公司资产做了全面盘点,然后以50年作基数,在资财总和中先减去自己和全家所需、社会应承的费用,再减去应付的银行利息、公司硬性支出、生产投资等,最终发现还剩8千万美元。
他从这笔钱中拿出3千万美元,为家乡建起一所大学,余下的全部捐给了美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人们对他的举动大惑不解,他说:这笔钱对我已没有实质意义,减去它就是减去了我生命中的负担。"
在员工的印象中,永远看不到吉姆·特纳愁眉苦脸。加勒比海的那次海啸,给公司的油井造成了1亿多美元损失,吉姆·特纳在董事会上依然谈笑风生,说:"纵然减去1亿美元,我还是比你们富有十倍,我就有多于你们十倍的快乐。"他的孩子在车祸中不幸身亡,他说:我有五个孩子,减去一个痛苦,还有四个幸福。"
吉姆·特纳活到85岁悄然谢世,他在自己的墓碑上留下这样一行字:"我最欣慰的是用好了人生的减法!"
不论对物质还是精神,我们历来认为要不懈地追求、获取、积累,似乎只有用加法营垒起的人生才会富有。其实失去实质应用意义的富有只会变成拥塞和负担,如此说来,不如学学吉姆·特纳的生存法则,用好人生的减法!
繁华退尽,才能返璞归真。我们有权利追求一切本应属于我们的外在物质,也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可是,当外在的物质财富达到一定程度时,或者说超过所能享受的程度时,我们所要做的就不再是一味地追求和索取了。因为,如果继续一味地追求和索取,那么我们最终只会被表面的浮华所拖累。当拥有的超过所能享受的程度时,我们需要用好人生的减法,使自己达到返璞归真的另一重境界。
文章来源:互联网